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帮助中国打破贫油论,差点被绑去台湾

公子讲故事 2023-08-15 10:12:08

大家好,我是公子。

最近一段时间北方真的是天灾不断。

先是百年一遇的暴雨侵袭京津冀以及东北地区,造成洪涝。

后面紧跟着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又发生了一场5.5级的地震,北京、江苏、安徽等地区都感受到了明显的震感。

然而地震发生后,一个有关「李四光预言四大地震」的说法又悄然出现。

其实,这个说法早在2020年就被证实是谣言。

李四光确实预言过地震,但是这个预言只是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特点做的地震趋势判断。

比如李四光曾指出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是我国应该注意的地震带之一,而1976年唐山那场7.8级的大地震,证实了他的判断十分正确。

那么,李四光,到底是何身份,为什么他能做出如此准确的趋势判断呢?

01

李四光,生于1889年,老家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一个小村子。

父亲虽然在村里的私塾教书,但收入微薄,不仅要供养常年卧病在床的爷爷,还要养活家里大大小小7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紧巴。

但也正是沾了父亲是私塾先生的光,李四光从小便能在私塾里念书,为之后的求学之路打下了基础。

但是父亲的学问有限,等李四光大一点,便没什么能教的了。

14岁那年,李四光告别了家乡的父母,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武昌的旅程。

当时,李四光还叫李仲揆,他到武昌主要是报考那里的高等小学堂,但是在填报名表的时候却出了问题。

他将姓名栏看成了年龄,填了个「十四」,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没办法涂改了,情急之下,李四光在「十」上添了几笔,将其改成了「李」。

但是「李四」这个名字,听着也不好听,正在想再添个什么字的时候,一旁墙上「光被四表」的牌匾,引起了李四光的注意。

他觉得那个「光」寓意非常好,便在「李四」后面加了一个「光」字,此后,「李四光」便代替了「李仲揆」,成了世人口中最熟知的名字。

当时的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被众多侵略者打碎,开始寻求自救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在武昌读书的时间里,李四光的聪明才智逐渐显露出来,而他优异的成绩单,更是帮助他获得了清廷公派留学生的资格。

1904年,李四光坐上了前往日本的轮船,前往东京弘文学院,学习造船技术。

在李四光心里,中国之所以会在甲午战中落败,是因为军备落后,没有先进的战船,而他学习造船技术,正是为了造出坚船利炮,来保卫国家。

也正是在日本,李四光结识了宋教仁、孙中山等一批思想先进的革命者,受他们影响,李四光也踏上了革命之路。

他剪掉了代表封建的长辫子,加入了孙中山领导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第一批会员。

作为其中年纪最小的成员,孙中山第一次见到李四光的时候非常高兴,对他说:「你年纪这么小就参加革命,这很好,你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听了孙中山的话,李四光学习的心更加坚定了,而他也确实没有辜负孙中山的期望。

02

1910年,在日本读完书的李四光回到了祖国,并在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

当时的中国,仍处在清廷的封建统治之下,为了推翻清廷统治,李四光经常参加反清活动。

一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清廷统治被推翻,有着留学经历的李四光,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

然而,不久之后,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被袁世凯窃取,面对这种结果,李四光愤然辞去了实业部部长的职位。

虽然辞去了政府的职务,但李四光依然没有放弃「实业救国」的梦想,依旧想为祖国制造出先进的战船。

在进行实际探索的过程中,李四光发现,当时的中国不仅铁矿稀少,就连采矿技术也无比落后。

对于需要大量钢铁作为原材料基础的造船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阻碍。

1913年,李四光再次远渡重洋,这次他去往了英国,进入伯明翰大学攻读采矿专业。

但在采矿专业读了一年后,李四光再次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学了采矿也得有矿可采才行,要是没有充足的铁矿,自己纵使学了一身本领也无法施展。

于是李四光再次转入地质专业,因为只有有了科学的指导,才能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找出矿藏,也只有有了矿,才能发展实业。

从造船到采矿,再到地质,李四光一次次转变所学专业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最真实的需求,也是一个青年对祖国最热切的期望。

0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因公务旅居英国的李四光,收到一封来自国内的信件。

原来,在4月份的时候,陈毅曾前往地质研究所视察,出于对人才的重视,陈毅专门向研究所的人打听李四光的近况。

知道李四光在英国后,周恩来总理亲笔写下一封信,希望李四光能早日回国。

并将这封信交给了即将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世界维护和平大会的郭沫若,由他转交给李四光。

收到总理的信件后,李四光当即决定回国,但当时从英国到中国的船非常少,船票更是一票难求,虽然李四光在收到信后,就开始办理回国手续,依旧只能在半年后才能动身。

1949年9月21日,新一届政协委员的名单被刊登在了报纸上,李四光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名单之上。

国民党看到名单后,立即决定派遣当时驻英大使郑天锡,前往李四光的住处,劝说李四光不要回国,并让他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新中国安排的政协委员一职。

要是李四光不同意,就把他扣押在英国,之后送往台湾。

一位朋友得知消息后,在深夜提前打电话给李四光,告诉了他国民党的算盘。

知道情况紧急,李四光立马和夫人商量,自己先悄悄地离开英国,前往欧洲其他国家,由留在英国的夫人和郑天锡周旋,之后再找他汇合。

走之前,李四光留下了一封信,不仅表达了自己坚决不会发表声明的决心,还劝说郑天锡早点认清形势,不要再为蒋介石卖命。

很快,郑天锡就派人到了李四光英国的住处,并拿出了5000美金的礼金,准备「贿赂」李四光。

面对不怀好意的客人,李夫人先是推脱说,丈夫去了外地进行地质调查,并拒绝了那笔巨额的礼金。

为了不被发现,李四光只能通过一个偏僻危险的运货狭道离开英国。

10月份,辗转多地的李四光,终于到了瑞士一个名叫巴塞尔的边境城市。

安顿好自己后,李四光就想办法通知夫人,前来找他汇合。

李夫人将李四光留下的信件寄给了郑天锡,便带着女儿去了瑞士。

身处国外的李四光,正在为回国绞尽脑汁,国内,周恩来也在密切关注着李四光的动向,得知李四光面临困局,便给驻外机构写信,要求他们「设法与之接触,并先向捷克当局交涉,给李以入境便利,并予保护。」

计划赶不上变化,原本由东欧回国的计划受到阻挠,李四光不得不在和夫人汇合后,乘火车赶往意大利,并在12月,从热那亚乘船回国。

为阻止人才回国,当时的国民党在海外布下了不少特务,只要发现有投共的知名人士,就要立刻采取紧急措施。

而李四光在回国的途中必定会经过香港,极有可能会被国民党特务发现。

为此,周恩来总理特地委托当时是华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叶剑英,提前派人到香港接应。

1950年4月6日,突破重重阻挠的李四光,终于回到了祖国内地,开始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04

当时新中国急需大量的石油投入建设,但是探明的石油矿藏却非常稀少。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调查地质时,更是直接断言:

「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石油区;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

一些国家甚至开始大肆宣扬「中国贫油论」,并对我国进行石油封锁。

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其他中央领导将李四光请到了中南海,询问他对石油资源储量的看法。

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李四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认为,外国那套寻找石油的理论在中国并不适用,中国存在丰富的石油资源,当务之急,是对国内地质进行勘察,找出石油可能存在的地域。

而对于石油的勘探,也不应该只局限与西北地区,而是应该从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

1954年,李四光发表了一篇名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报告,指出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是国内最可能含油的地域。

这份详尽的报告,不仅驳斥了「中国贫油论」,更是成为了石油普查地区选择时的重要依据。

1955年,已经66岁高龄的李四光,带领着考察队在东北的松辽平原进行地质勘探,希望能在这儿发现石油资源。

他们白天四处奔波采集数据,晚上还要根据数据,核对地图和资料,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59年看到了结果。

那是国庆节前夕,石油部和地质部的人,偶然在一口名叫「松基三井」的井口,发现了棕褐色的石油,这口油井正是新中国第一个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井。

大庆油田的发现,充分证明李四光独创的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理论的正确性,以此为指导,我国又先后找到了胜利、大港、华北等众多油田,彻底摘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

1949年,李四光回国时,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

他觉得,中国要发展势必离不开核工业,而铀资源就像是核工业的「粮食」,是核工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一台能够探测辐射,辅助寻找铀矿的伽马仪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李四光克服重重困难,愣是从英国,将这台为中国核工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伽马仪带了回来。

1955年,一场由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拉开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寻找更多的铀矿,保障核工业发展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结合李四光所提出的「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的思路,覃慕陶等铀矿地质专家历经艰辛,终于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

有一就有二,继211特大型铀矿床之后,我国又发现了一系列的铀矿床,尤其是岭南一带的一些矿床,更是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闻名全国。

到了「二五计划」末期,我国的铀产量已经能够充分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的需要。

从「石油」到「铀矿」,李四光为中国国防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的快速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05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先后发生两次分别为6.8级和7.2级的大地震,造成8064人死亡,38000人受伤,经济损失达10亿元。

面对如此惨痛的现状,李四光深觉,地震对于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为此,他将人生剩余的岁月,全部投入到了地震预测和预报的研究工作当中。

李四光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大都是由地质构造运动引起。

因此,想要完成地震预测,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和掌握其动向,十分重要,李四光当即决定前往邢台灾区,进行实地考察。

但当时的他已年近80,每况愈下的身体已经不能在支撑他四处奔波,得知他想往灾区跑,妻子和朋友都劝他别去,就连国家也出面,让他在家好好休养。

但李四光不同意,他直接给国务院递了一份报告,说自己就是做地质工作的,怎么能贪生怕死?希望能国家不再阻拦他工作。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前,李四光已经提前做出了相关预测,并派了工作组到唐山进行实地研究。

然而无情的疾病并没有因为他的卓越功勋,就减缓掠夺他生命的脚步。

1971年4月,李四光因动脉瘤破裂抢救无效逝世,进医院前,他曾叮嘱秘书带一份全国地图给他,想在病房中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

甚至在生命结束的前一天,李四光还曾焦急的拉着医生说:「请你坦率告诉我,究竟我还有多少时间,让我好好安排一下工作。」

去世之前,李四光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成地震预测工作,他曾说,只要再给他半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能看到结果。

但无情的病魔让他,只能带着这份遗憾,与世长辞......

作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先生的卓越功勋,当得「中国地质之父」的美誉。

不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为国开。

从造船到地质,从寻找石油到地震预测,李四光将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祖国的发展当中,为祖国的需要殚精竭虑。

中华大地,从来不缺少为祖国发展奉献一生的人才,李四光、邓稼先、钱学森等等这些印刻在中国历史当中,熠熠生辉的名字,就像一个个「龙骨」,撑起了祖国的脊梁。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