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抄经的一点认识

道法自然之文化 2024-08-15 11:11:04

抄写经典,是个良好的古老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习惯抄写经典。今人抄经,最初的目的可能很简单,不外乎是为了自己使用、赠送他人、辅助背诵、体会经义、习练书法等等。但时间久了,必能领会深入。因为,经过长期以恭敬虔诚的心情对经文文字逐个认真书写,实际上是在忘却心智聪明情况下的一种“缓慢轻松无心无欲”的领悟方式,长期这样领悟就可能不经意中会有更深层的感受,这时才算体会到了抄写经典的真正益处。

所以笔者认为,抄经最大的益处应该是在对经义的领悟方面。在心神专一、笃诚虔恭的前提之下抄写经典,如同亲受先圣先贤的加持,要比一般读诵经典更能加深对经典内含的深入理解,也就是更容易深入经义,而更好地受持经典。

经义,是先圣先贤们的心宗。庄子说:“得意忘言”。“言”即文字;“意”即“言外之意”,就是经义,是先圣先贤的心宗。然而我们平时读经,尤其是那种“为读经而读经”,或者强用心智对经文进行研究,其实那是以机械的逻辑思维来琢磨文字语言,最多只能理解文字的字面意义,而无法深入理解经义,当然也就无法得到先圣先贤的“心宗”。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抄经,并非仅仅为了抄经而抄经,更不是仅仅为了习练书法,而是一种身心方面的修持行为,也可以说是承蒙先圣先贤教化的一种方式。然而欲达此效果,首先必须放下机械的逻辑思维,放下研究学问的念头;坚信参悟经典即是恭祈先真圣哲对自己的慈悲栽培和启化。所以,虔诚的威仪绝不可少,必须首先做到整肃威仪,沐手焚香,斋心诚意,摒弃杂想,专注一缘,而后展经开始抄写。经过这样的“预备程序”,那么,尚未动笔,抄经人的心灵深处已然开始净化了。

很显然,抄经前的这个“预备程序”非常重要。我们以“展经”这一环节为例加以说明。且不说抄经这样的庄肃之事,即使是平时的学经、读经,在传统上也并不是将经书取来随手展开,而是有一个“展经”的小仪式。1980年代笔者参加道观举办的学经班,开课之前,先生(教授经忏或经韵的老道长,称“经师先生”或“先生”。)首先在威仪方面对大家提出了严格要求,其中有一项要求就是“沐手展经”。教室里有水盆,上课前每人都要先洗手,这叫“沐手”。然后到自己的座位,恭对桌案上的经书抱拳躬身一拜,同时默祈先圣加持,这叫“拜经”。拜毕端身坐下之后再将经书展开。实际上这个“展经”仪式有三个部分:沐手、拜经、展经。那个时候的出家人,每人都养成了一个习惯,不论是上殿诵经、拜忏、公共学习、个人学习,也不论是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展开经典,都自然少不了先洗手、拜经,然后再展经。这是一种非常良好的风气,所体现的是对先圣先贤的虔恭之心。常以这种虔恭之心参悟经典,所体悟的、所认识的、所得到的,都是圣哲“心宗”的范畴,与研究经典“日益”所得的学问有着根本区别。

所以抄经,不可小看其“预备程序”。这个过程,可以起到庄严诚意、收摄身心的初步作用。这样抄经,心会越来越宁静,越来越清明。如此日久,还会产生神凝气聚之感,遂使心与经文合一,神与经义相通,在心神清静之中渐能得悟先圣先贤之心宗,还会对平时读经学习费尽心智也不能理解的问题,可能会忽然明白。抄经过程中的清静效果,虽然不能像参玄打坐入静情况下那样达到玄妙清虚之境地,但也经常能在虔诚笃敬、自然专一的情况下体会心清神畅、物境空明的超然情怀。这便是抄写经典的殊胜之益。所以抄经,也是一种修行形式。

不过,任何修行都是自我密行之事,抄经修行亦然。如果一个人抄经在主观上始终只是为了练习写得一手好字,只想示与人知,以图他人赞美,或有其它方面的虚荣之心,这便有悖于抄经修身的意义,就不可取了。

(本文作者:寂寥山夫,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2 阅读:44
评论列表

道法自然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