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老人翻出一张游击队的借条,要求政府偿还3万亿,结局如何?

白云史话有记录 2023-10-08 11:40:03
前言

2011年,73岁的梁诗伟老人在修缮祖屋时,意外发现了一张古老的欠条。上面写着:

“借鸿文三姐白米共38石70斤,大洋五千元;金条八支,每支一两。待胜利以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付息两分。”

欠条的立据人是当时新鹤的抗日游击队三中队的李兆培,时间是1944年。

发现这张欠条后,梁诗伟老人感到震惊,也感到了一种承前启后的责任。他决定追求公正,寻求偿还。

梁诗伟老人随即联系了当地有关部门,提出要求偿还这笔欠款。然而,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当地部门竟然拒绝了他的还款要求,并对借条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

因为这样的欠款,连本带利归还的话,如今价值高达3万多亿人民币。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这张天价借条究竟是真是假?游击队当年究竟和梁家借了什么,如今竟能价值3万多亿?政府最后有没有把这笔钱还给梁家呢?

一、欠条的发现

2010年的冬日,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三堡村大井头村,71岁的梁诗伟正忙着修缮老宅。这座老宅是他的祖屋,已经存在一个世纪之久了。

院墙都是青砖砌成,门前种着两棵百年古榕,屋顶则是灰色的青瓦。这些年风吹日晒,屋顶的瓦片已经破损不堪,梁诗伟只好自己爬上屋去查看。

梁诗伟虽已古稀,但仍身手敏捷。他小心地踩着吱吱呀呀的木梯,一级级爬上了高高的屋顶。江门深冬的风很大,吹得他不住打颤,但梁诗伟还是仔细查看起了每一块瓦片。在检查到屋顶正中偏前的一个墩子时,他的注意力被吸引了过去。

这个墩子结结实实地盖在屋顶上,要移开它得费一番功夫。梁诗伟掂量片刻,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小心翼翼地移开了墩子。移开墩子的一瞬间,他看到里面露出了一个精致的木盒子。

木盒子约有手掌大小,表面已有些剥落,可以看出放置已久。梁诗伟激动地把木盒取出,赶紧爬下梯子回到房内。他轻手轻脚地打开木盒,发现里面装的是一个破旧的羊皮袋子。

梁诗伟屏住呼吸,把羊皮袋子倒过来抖了抖,一个红色包裹的纸条就这样掉了出来。他小心翼翼地拆开红包裹,看清纸条上的内容时,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张欠条记录的天文数字,放在今天的价格计算,竟超过三万亿人民币!梁诗伟激动得手脚发软,老泪纵横。他身子一歪,险些摔倒在地。好不容易稳住身形,他抹了把泪水,又仔细端详起这张欠条来。

欠条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稀可见,这是1944年游击队向他家借粮的证明。最后一行签名处写着“新鹤人民抗日游击三中队 李兆培”,时间则是民国33年冬。梁诗伟心中激动无比,这个惊喜的发现,或许能帮他一家翻身!

二、欠条的由来

这张欠条竟然来自于60多年前,梁诗伟的姑姑鸿文三姐与抗日游击队之间的借贷往来。

梁诗伟的父亲梁鸿文,原本是本地一个落魄的乞丐,十几岁时被人贩子卖到美国,在那里经过长达58年的辛勤工作,终于攒下了一大笔财富回到家乡。

梁鸿文是一个非常坚韧刻苦的人,他自幼家境贫寒,被卖到美国后过着与猪狗同住的艰苦生活。白天在餐馆洗碗刷盘,晚上就睡在餐馆的地板上。后来他打开谋生思路,开始经营洗衣店。

梁鸿文工作勤奋,服务周到,渐渐积累了人脉和资金。到晚年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洗衣工厂,成为美国的成功侨商。那时他决定回乡安享晚年,就带着千金财富回到了老家蓬江。

梁鸿文回乡后,先后娶了六房老婆。第一房与第二房很早就去世了。梁诗伟的生母是六房姨太太。三姨太鸿文三姐是这个大家庭里最有主张的人,因为梁鸿文和前两房老婆都先走得早,家里的大小事务都由她打理。

鸿文三姐并不识字,但她心地善良,管理家务有方,深得众媳妇的拥戴。平日里她会精心准备各种美食,让一家老少衣食无忧。村里遇到困难的人,她也总是慷慨解囊。看似柔弱的她,心中却充满正义感与同情心。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但游击队的条件非常艰苦,常常断粮。10月一天,梁诗伟的姐姐梁月娇突然带着十几名军装男子回到了家中。原来,梁月娇参加了游击队,现在回家想向母亲借些粮食。

善良仁慈的鸿文三姐马上为他们煮了饭,又将家里大部分的粮食都拿了出来,让梁月娇尽管带走。鸿文三姐心里非常清楚,这些穿军装的小伙子们一定饿极了,能提供一点食物给他们,就是最大的支持。按她的意思,这些粮食就是送给游击队的,只要是和鬼子作战的,她都会全力以赴。

但是,游击队的领导非常坚决地表示,不能白拿人民的东西,这会打击士气,必须开具借条。只是手头没有纸笔,梁诗伟主动撕下自己作业本的最后一页纸,让领导写下了借条。

游击队起初借了60斤米,后来零零总总又从梁家借取了3800多斤米,5000元大洋,以及8根金条。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折合成今天的货币单位,至少也有500多万元人民币了。

鸿文三姐做事从不掂量利弊得失,只知道这些小伙子们需要食物,自己有能力提供,那就尽最大努力相助,其他的一概不考虑。

考虑到当时正处在动荡时期,私下资助游击队是有很大风险的。鸿文三姐自己也明白,一旦被敌人抓到把柄,后果不堪设想。

但为了民族大义,她还是主动拿出家财相助,丝毫不计后果。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不畏牺牲的普通人,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在困难时期熬过风雨,最终取得新中国的诞生。

三、首次追讨欠款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经贴出告示,要求持有欠条的民众去兑现。但鸿文三姐并没有去做这件事。或许是她认为,为革命出力是应该的;又或许是想着留下一份家族后代的保障。总之,这两张天价欠条就这样尘封在老宅里,被后人遗忘了几十年。

这张小小的借条证明了梁家与游击队的密切关系,它记录了历史,蕴含着一段革命故事。对梁诗伟和陈锦堂来说,这简直就是无价之宝。两人欣喜若狂,立刻决定把这份珍贵的历史交给政府部门保存。

梁诗伟将此事禀报县政府,希望能兑现这笔欠款。但政府立即表示,按欠条规定的每年翻一番计算,全世界的粮食加在一起都偿还不起这样天文数字。经过磋商,最后,在确认欠条真实性后,政府给予梁诗伟2万元人民币作为对他家抗日功绩的奖励,并要求他上缴原件作为历史文物保存。

梁诗伟欣然接受了这一安排。他不在乎钱的多少,只希望母亲的付出能得到肯定和纪念。随后,他将欠条上缴,自己也领到了2万元,本以为一切已经妥当。

四、继续追讨巨款

但让政府措手不及的是,就在梁诗伟领钱的第二天,他又拿出了一张欠条!这一次记载的款项比上次多了近百倍,达到3870斤粮食、5000元大洋和8根金条,按现在的价格计算,竟达三万多亿元!

梁诗伟心中也明白,这个数字实在太惊人了。但欠条是真的,这笔账也的确存在,他只是想要一个答复,哪怕不能要回巨款,也想为母亲讨个说法。

然而,政府对此却强烈质疑欠条的真实性。账目之大,当年游击队怎么可能从一个普通家庭借取如此之多的物资?立借人李兆培到底代表个人还是整个游击队?这些粮食他们又如何运输?种种迹象都令官员们大为疑惑。

梁诗伟也理解政府的质疑之词。的确,按常理推测,这么大数额的借贷确实匪夷所思。但梁家当时的确非常富裕,也确实全力资助过游击队,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证实这一点,梁诗伟主动提供了家族历史及其经商致富的经过,并积极联系证人,希望帮助政府厘清真相。

为查明真相,政府对梁家进行了详细调查。原来,梁鸿文靠做生意致富回乡后,确实成为了当地的首富。他拥有大量房产和土地,有能力资助游击队。这一点在本地都是有口皆碑的。而鸿文三姐对革命事业也是百分百全力支持的。

政府还找到了曾任新鹤游击队指导员的廖健的遗孀简惠仙。97岁高龄的简老太太清楚记得,鸿文三姐的确资助过他们很多钱粮,确有其事。她证实欠条上的签名是三中队队长李兆培,代表的是整个中队。

经过调查取证,欠条的真实性和来历终于水落石出。但政府也表示,根据法律规定,这张欠条已经超出诉讼期限,不可能按面值全数偿还。梁诗伟虽有些失望,但也理解政府的困境,表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合理补偿。

五、结语

这起事件至今还留有未了之悬。政府至今仍在研究应该如何合理处理。民众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意见。

梁诗伟本人表示,他不在乎钱的多少,只要母亲的奉献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纪念即可。我们期待着,无论以何种形式,鸿文三姐的精神能够被传承下去。

0 阅读:1

白云史话有记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