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得多,亏得也多!”华为刚刚交出了2024年成绩单:营收8621亿元,同比猛增22.4%,但净利润却暴跌28%,仅剩626亿元。

听起来像是“赚了个寂寞”,尤其是当大家看到华为去年砸下的1797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20%,都忍不住想问:任正非这是在“烧钱”吗?
荣耀没了,利润也凉了?
华为自己也坦言,净利润大跳水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曾经的“荣耀”效应消失了。2020年,华为忍痛割爱,将荣耀剥离出售,换来了短期的财务红利。彼时,这笔交易在年报里贡献了不小的利润。可如今,靠“卖家产”换来的光鲜褪去,华为只能直面技术战场上的硬仗。

但话说回来,把荣耀卖出去,也算是华为的无奈之举。面对芯片封锁和全球市场的动荡,华为保住了根基,换来了喘息的机会。只不过,少了荣耀贡献的利润后,光靠“自家兄弟”们冲锋陷阵,还远远不够。
研发狂砸1797亿,图啥?

当然,华为净利下滑的最大原因,还是“自己花得太多了”。一年砸1797亿元搞研发,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天花掉近5亿元!而且这笔钱还占了营收的20%,在全球科技巨头里都是数一数二的狠角色。

但任正非可不是乱花钱的人。他说过,“不创新,就是等死。”尤其是在美国不断收紧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华为必须在研发上孤注一掷。从5G、AI到智能汽车,再到鸿蒙操作系统,每一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

有意思的是,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今年终于熬出头了。年报显示,这个业务首次实现盈利,营收达到264亿元。这说明任正非的“造车梦”并不是空谈。毕竟,现在连苹果都还没把车造出来,华为的进展已经算是突飞猛进了。
孟晚舟的算盘:2025年拼“质”不拼“量”

面对利润大跳水,华为的轮值董事长孟晚舟也没有选择遮遮掩掩。她直接表态:“2025年,我们将聚焦‘以质取胜’,提升质量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说白了,华为不打算走拼低价、拼市场份额的老路。相反,它要靠技术和品质,赚更值钱的利润。这种打法在当下的大环境下,确实是个聪明的选择。因为科技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去泡沫化”的阶段,资本市场已经不再单纯地追求“烧钱换增长”的故事,而是更加看重企业的硬实力和盈利能力。
但问题来了:华为的科技自立,真的稳了吗?

在某些关键领域,华为的突破确实值得点赞。比如手机业务,今年凭借Mate 60系列的横空出世,成功杀回高端市场,“遥遥领先”的口号一度刷爆全网。再比如鸿蒙操作系统,目前已经坐稳中国第二大手机系统,成为安卓和iOS之外的一匹黑马。

但不可否认的是,华为在芯片领域的自主化之路依然艰难。尽管麒麟芯片回归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但在制造工艺上,华为仍然受制于台积电等国际巨头。想要彻底解决“卡脖子”问题,光靠砸钱研发远远不够,还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网友热议:华为还能继续“硬刚”吗?
有人说,华为的这份年报像极了一个“硬核玩家”的存档:有辉煌的战绩,也有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有网友调侃:“华为是科技界的卷王,一边研发一边赚钱,最后还得自己兜底。”也有人为华为点赞:“如果中国企业都像华为一样拼技术、拼创新,哪还怕什么封锁?”

但也有人质疑,华为的高研发投入是否真的能换来等值的回报。毕竟,科技行业的风险极高,研发失败的可能性随时存在。再加上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华为的未来依然充满变数。
最后抛个问题:
你觉得华为今年的选择是稳妥求生,还是孤注一掷的豪赌?1797亿元的研发投入,能否真正撑起华为的科技自立梦?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聊聊华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