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OpenAI靠情怀、靠技术、靠未来,就能一直横着走?不好意思,现在连他们都要靠“赚钱”来续命了。
据《华尔街日报》刚刚曝出的重磅消息,ChatGPT的开发商OpenAI正面临一个生死十字路口:要想拿到软银领投的400亿美元融资,他们必须在今年底前转型为“营利性公司”。

如果不能?融资规模直接砍一半,只能拿200亿美元。
我们都知道,这400亿可不是小数目,这是目前全球初创企业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之一。而这场融资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OpenAI的未来。是继续狂飙突进,还是被迫“减速刹车”,一切看这次能不能“赚钱为王”。
别忘了,OpenAI在2023年10月的估值才是1570亿美元,短短几个月就涨到了3000亿。但资本不是傻子,他们愿意抬价下注,前提是你得有可见的商业闭环。
而现在摆在OpenAI面前的难题是:你这么先进,这么牛,但你到底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变成一家真正的商业公司?

很多人一听OpenAI要转型营利性公司,第一反应是:“这不挺正常的吗?不赚钱怎么活啊?”
是啊,从商业逻辑上讲,这当然合理。但你别忘了,OpenAI一开始可是打着“非营利”的大旗起家的啊!
最初他们对外说得很美:“我们要做一个为全人类服务的AI组织,不为利润驱动。”马斯克当初也是冲着这个理念投的钱,结果现在OpenAI一路商业化狂飙,还搞了个“有限营利模型”——简单说就是:名义上非营利,实际上赚钱也不少。
但资本不喜欢模糊地带。你到底是要做慈善,还是要做生意?现在软银直接摊牌了:要么彻底商用化,走营利路线,我们给你400亿;要么继续模棱两可,那我们只能给一半的钱,剩下的你自己想办法。

你可能会好奇,OpenAI到底缺不缺钱?别看它估值3000亿,真到日常运营的时候,还是要“烧钱”。
你以为ChatGPT是免费在天上飞的吗?每次调用GPT-4模型的推理成本可是实打实的美金——有人估算,OpenAI每天的服务器成本就可能高达70万美元。再加上研发、人力、云服务,还有现在打通企业服务、API接口、电商对接,成本更是飙升。
最关键的是——ChatGPT用户增长放缓了。
据SimilarWeb数据显示,ChatGPT全球月活从2023年年中开始就趋于平稳,甚至在某些月份出现下降趋势。AI聊天机器人能火,但火不代表就能马上变现。
B端客户还在观望,C端用户不愿付费,真正为OpenAI“持续充值”的企业用户其实并不多。
OpenAI不是不想赚钱,它是必须赚钱。但又不能一下子“翻脸”放弃初心,所以才搞了个四不像结构——结果资本市场现在不买账了:“要钱可以,但别再搞情怀那套了,给我们个明确的商业身份。”

这背后其实隐藏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AI到底该不该赚钱?
你可能觉得这是个伪命题,但真不是。
AI这种“通用技术”,一旦用在医疗、教育、司法上,是否应该归属于“公益性质”?是否应该让所有人都能平等使用?这是很多人对AI技术的期待,也是OpenAI当初吸粉的一大理由。
但说到底,搞AI本质上就是一门生意,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资本密集型赛道。无论是OpenAI,还是Anthropic、Mistral、xAI,甚至国内的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没有一个不是烧钱烧得像过年放炮一样的。
就像网友调侃的那句:“人工智能,不烧钱就只能变‘人类失智’。”

更有意思的是,OpenAI这场融资里,领投方居然是软银。
这个日本财团在AI领域的野心可不比马斯克小。当年他们投资阿里、Arm、高通、滴滴,现在转头下注OpenAI,说白了就是希望提前绑定下一个“超级平台”。
但软银可没耐心陪你谈理想,他们要的是结果、估值和回报。
现在ChatGPT也开始插广告了,企业版OpenAI接口价格水涨船高,连“AI代理人”也快要上线……这一切都在证明:OpenAI已经不再是那个“为人类谋福祉”的温柔梦想家了,而是一个逐渐学会怎么玩资本游戏的狠角色。
问题来了,这种转型,会不会影响OpenAI的发展方向?会不会导致它从“人类AI”变成“资本AI”?
也许你觉得这无所谓,技术本身就是中性的,怎么用是人的问题。但回顾人类历史,每一次技术革新,如果被某一类资本完全控制,结果都不太美好。
从石油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AI时代,一场技术浪潮背后,如果失去了“普惠性”,那终究只是一场被少数人操控的狂欢。

最后,来点让人思考的:
你觉得AI这种技术,该归谁所有?像OpenAI这样的公司,是应该“为人类服务”,还是“为资本赚钱”?如果有一天你得花钱订阅ChatGPT、让AI帮你写作业、帮你看病、帮你写代码,你还会觉得它“公益”吗?
来评论区聊聊——你接受OpenAI转型赚钱公司吗?你觉得AI的未来该由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