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洪湖赤卫队》中“韩英”一角红遍全国,却在特殊时期遭遇批斗;从武汉贫民窟的饥饿少女到人民大会堂的座上宾,88岁的王玉珍用一生诠释了何为艺术家的脊梁。
1949年的武汉码头,14岁的王玉珍躲在裁缝铺阁楼偷听歌咏班排练。这个每天靠捡菜叶充饥的姑娘,为学唱《翻身道情》,用三个月帮工换来旁听资格。
某次排练《小放牛》,原定演员突发高烧,她自告奋勇顶替,将牧童的活泼灵动融入楚剧唱腔,被湖北省文工团破格录取。临行前母亲塞给她传家银簪换路费,这块刻着“福”字的银元,至今保存在湖北博物馆。
1959年洪湖采风期间,王玉珍与赤卫队员同吃同住。为还原韩英受刑戏份,她连续七天捆缚双手排练,手腕磨出的血痕被导演用作特效妆。
拍摄《洪湖水浪打浪》时恰逢饥荒,剧组每日配给28颗盐水黄豆,她总把豆子分给演群众的当地渔民。1961年电影首映礼上,贺龙元帅听闻此事,特批两麻袋黄豆送至片场,成就了影史佳话。
特殊时期,因“韩英”台词“砍头只当风吹帽”被曲解为反动言论,王玉珍在牛棚里遭禁声三年。丈夫沈崇刚——这位参与设计葛洲坝的水利专家,每晚用手电筒在墙面投射曲谱,教她无声练嗓。
1975年夫妻团聚北京时,她被发现喉部长有结节,术后凭借独创的“气息疗法”重登舞台,在人民大会堂献唱《洪湖赤卫队》选段,现场老将军们集体起立致敬。
2003年丈夫病逝后,王玉珍将珍藏的演出服捐赠给洪湖革命纪念馆。88岁高龄的她仍坚持每周到社区老年大学授课,独创“红歌养生法”:用《赤卫队之歌》练肺活量,借《手拿碟儿敲起来》活动关节。
从长江码头到银幕巅峰,这位只演过一部电影却影响几代人的艺术家,用六十年光阴证明:真正的经典从不会褪色。当游客在洪湖岸边听到那熟悉的旋律时,或许正是对赤子之心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