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葬礼上,起棺前为什么要进行“摔盆”?后辈需要知道背后深意

蒋济评娱乐 2023-03-07 15:40:00

虽然现代社会大力提倡火葬,但还是有不少地区,依然在使用土葬这种传统丧葬方式。在葬礼上,或许有不少人见过这样的场景:在逝者出殡之前,家人会为其举行一场特殊的“摔盆”仪式。

所谓“摔盆”,其实并不局限于盆,还可以是其他东西,比如碗,瓦片之类的陶器。

摔得越多越碎,其寓意也就越好,“摔盆”仪式结束后,才能继续举行葬礼。那么这“摔盆”风俗到底从何而来呢?

“摔盆”的由来

按照民间的说法,“摔盆”的来源有两种。

第一种,衍生自神话故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地府世界的记载,都是很清楚具体的。

亡灵们去到地府后,会先从忘川河旁的黄泉路上走过,在路的尽头,有一处被称为“望乡台”的地方,上面屹立着一块三生石,记录着亡灵们的前世今生。

亡灵通过黄泉路后,会来到奈何桥,桥上有大家熟悉的孟婆,而葬礼上摔碎的盆,就是用来给亡灵盛孟婆汤的。

喝下孟婆汤后,就会忘却前世的一切,投胎转世成为另一个人,因此,这个盆又被叫做“阴阳盆”。

没有盆,亡灵就没有办法喝孟婆汤,不喝孟婆汤,亡灵就会成为孤魂野鬼,受尽苦楚,所以人死之后,家人们才会在葬礼上进行摔盆。

且很多瓦盆上都是有孔的,这是因为逝者的家人们,希望孟婆汤能够从孔里流出来,如此一来,亡灵就不会忘记在世的亲人,投胎转世后或许还能再续前缘。

有的地方,甚至还会在瓦罐上打上七个洞,这是来源于“人有七窍”之说。

由此可见,“摔盆”寄托了至亲对逝者的担忧与思念,为逝者送去盆,是为了让他能够过得更好,在盆上打孔,是怕逝者会将他们遗忘,这也是人们对“孝道”深层次的认识和解读。

第二种,衍生自历史故事,传说范蠡擅长烧制陶器,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豪,后来范蠡见民不聊生,心生怜悯,便向百姓传授了这项技能,让百姓们也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当范蠡年老之时,就开始思考,自己的毕生所学,究竟应该传授给哪一个人?

为此,他拿出了一个瓦盆,将所有人都召集了起来,询问道:“如果我死了,这些陶器应该由谁来继承?”

范蠡画像

众人闻言便开始议论纷纷,有的人说要进宫给君王,有的说要供奉在范蠡的灵位之前,有的人说要留在这里,以便后世睹物思人。

但是范蠡对这些答案并不满意,直到一个青年站了起来,说道:“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我说,还不如直接将这些东西砸了算了!”

范蠡听到他的答案,非常高兴,就将自己的遗产都交给了这个青年。

后来在范蠡的葬礼上,青年也当众打碎了范蠡留下的瓦盆陶器,从此之后,大家都有样学样,“摔盆”的习俗就这样传播开了

“摔盆”的讲究

作为一个民间传说,虽然真实性值得怀疑,但却将“摔盆”中的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为摔盆的人,就是继承逝者遗产的人,一般都是家族中的长子或长孙来摔,若是都没有,那就由次子来摔,这也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一种体现。

在传统习俗中,孝道是最为重要的,所谓“孝道”,不光是指父母长辈在世的时候,做晚辈的要尽心孝顺,也是指长辈过世之后,要让他们“入土为安”,只有完成了这些义务和责任,才算是真正的孝顺。

后人为老人摔盆,其实就是变相地向众人宣告,自己已经尽了作为晚辈应该尽的义务,老人的遗产,也应该由自己继承。

如果家族中去世的男子,那么摔盆的时候就要用左手,如果是女子,摔盆的时候就用右手,这是源于古代“男左女右”的传统观念。

而且摔盆的时候,要摔得越碎,才能越好,一方面是因为“岁岁(碎碎)平安”之意,一方面则是因为摔得越碎,逝者在地府用的瓦盆就能越完整。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因为一个“情”字,就像“摔盆子”是对逝者的一种缅怀之情。

正因我们对亲情、爱情、友情的关注,这些风俗文化才能够一直传承下来,中华文明才有了今天如此澎湃的生命力。

0 阅读:1

蒋济评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