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地标建筑夷陵广场,城市的记忆与文化符号。
夷陵广场,这座位于宜昌市城区繁华商贸中心的地标性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市民的深厚情感。
夷陵广场的前身为"铁路坝",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川汉铁路建设。当时此地因铁路工程而得名,后来经历了抗战时期的军用机场建设等变迁。1991年,"铁路坝"被开发成专营服装和小商品的夷陵商业城。1996年,宜昌市政府决定投资两千多万元修建一个高规格的绿地广场,还绿于民。1997年,三峡大坝截流之际,夷陵广场建成并对外开放。

关于夷陵广场的命名,其实经历了一定的历程。1997年,该广场曾开启征名活动,吸引了二十多万人参与投票,最终,"夷陵广场"这一名称被确定下来。然而,曾在2012年出现将其命名为"屈原广场"的提议。2023年,又有建议将夷陵广场更名为"好人广场",以呼应宜昌"好人之城"的称号。

这些提议引发了众说不一,两极分化的讨论。支持者认为新名称可以彰显城市文明建设成果,弘扬社会正能量。而部分市民则认为原名已成为城市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具有历史厚重感,新名称可能过于泛化。
夷陵广场的更名争议,本质上是城市文化认同与功能定位的一种博弈。一方面,历史名称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承载着过去的故事和情感。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文化符号也需要通过公共空间来彰显。宜昌市地名委员会也在1997年明确遵循"多数原则"。

近年来,对于更名提议的回应也趋于审慎,强调需要平衡历史保护与时代需求。未来若要进行更名,应通过更开放的公众参与机制,如听证会、全民投票等方式来形成共识,以避免行政决策与民意脱节。

如今,夷陵广场也作为城市不可多得的"会客厅"功能,且己深入人心。其名称的稳定性不仅有利于维系市民的情感,也有助于城市品牌的建设。无论夷陵广场的名称是否改变,它都将继续作为宜昌市的重要象征,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谢谢欣赏,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