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实用电脑手机技巧
编辑」实用电脑手机技巧
前言众所周知,从抗战时期,咱们中国老百姓对日本人的称呼就一直都是“小日本鬼子”。
这可不是夸张,而是赤裸裸的事实,看看这张当时美军麦克阿瑟和日本天皇的合照就知道了,日本人在体型和身高上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尤其是明治维新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让日本意识到,自己不仅在科技上落后,连国民的体格也成了“短板”。
当时的日本男性平均身高仅155厘米,而欧美男性普遍超过170厘米。
1884年,日本学者高桥义雄发表《人种改良论》,提出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既然基因决定身高,那就直接“换血”。
在日本人眼中,西方的白人血统十分有优秀,是高种族,高血统,于是高桥义雄便主张日本女性应与欧美男性通婚,生下混血后代,从而“优化”种族基因。

这一理论一经发表,就迅速得到部分政府官员的支持,甚至一度被纳入国家政策。
然而,这场计划的执行方式,却远比理论更加荒谬。日本政府推动“基因改造”的一些手段,也远比想象中更极端……

计划初期,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文明开化”的方式鼓励跨国婚姻。明治时期,日本政府甚至宣传称与西方人结合是“爱国行为”,甚至修改法律,允许日本女性保留国籍嫁给外国人。
但现实给了他们一记耳光,欧美男性对贫困又瘦小干瘪的日本女性没啥兴趣,日本女性也更倾向于和本国男子结婚,响应者屈指可数。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二战战败后。随着美军进驻日本,政府发现了一个“机会”:如此大量的美国男性,岂不是一批现成的优质基因渠道?

要知道,二战结束后,日本陷入人口和国力的双重衰退。为快速恢复人口,日本政府在鼓励生育的同时,将 “人种改良” 计划推向了更激进的阶段。
日本这么想了,也这么做了。
在部分地区,当地政府默许、甚至鼓励日本女性与美军士兵结合,而一些贫困家庭的女性被迫接受这种“安排”,以换取生存物资。

档案记录显示,1945-1952年间,日本混血婴儿出生率激增,其中横须贺等美军基地周边尤为明显。
那么这场“人种改良计划”,真的让日本人长高了吗?

到了1980年代,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确实增长了约15厘米,达到平均170厘米左右。
政府一度将之归功于“人种改良”,但现代研究却无情的揭穿了这一谎言。
伦敦帝国学院的分析显示,日本人身高增长的关键因素并非基因,而是二战后美军进驻给日本人带来饮食结构改变。

美军占领期间,美国人爱吃的面包、牛奶和牛排大规模进入日本人的餐桌,大大提升了日本人蛋白质的摄入。
尤其是1954年,日本在《学校供餐法》中,强制推行营养午餐,一代日本儿童在高蛋白饮食中长大,大大提升了骨骼发育,进而提升了部分身高。
相比之下,混血基因的影响微乎其微,即便在混血比例最高的冲绳,本地人的平均身高仍低于本州。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吃肉喝牛奶就能长高,为什么当初非要折腾女性向外借种?

“人种改良”计划最黑暗的遗产,不是失败的数据,而是它对奴性的伤害和漠视。
在战后混乱中,许多日本女性被迫与美军士兵发生关系,而政府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45-1952年间,约5万日本女性被迫与美军士兵“借种”,她们被称为所谓的“生育志愿者”。

而这些混血儿出生后,美兵自然不会在意,可日本政府也不拨款支持,反而让贫困的女性独自抚养。
最终导致这些女性不仅要承受侮辱,还得为了国家养所谓的混血孩子。
回顾日本“人种改良”计划的全过程,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国家在追求发展时的盲目与激进。
任何发展战略都应建立在尊重科学、尊重人权的基础上。
基因没有优劣之分,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价值。身高可以追赶,但人性不能交易。

回望这段历史,日本“人种改良”计划的荒谬性一目了然。它混淆科学,将女性物化为“基因载体”,给当时的日本女性带来了无尽的绝望。
可没想到,真正解决身高问题的方案却如此简单:改善营养、保障健康。
最新研究显示,日本的男性平均身高如今已超过170厘米。
或许最大的进步不在于数据,真正的文明进步,也不应建立在对基因的迷信上,而应基于对人性的尊重与对科学的理性认知。
信息来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