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乱世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军事、经济、人才等层面的博弈,但本质还是政治的斗争,谁能够打造一支军事、政治水平同时在线的官僚队伍并形成接力,那么谁大概率就能笑到最后,成为最终的赢家。
一般来说,东晋和之后的宋齐梁陈的灭亡都是因为其核心权力层的弱化导致的:掌控东晋权力的世族门阀腐化之后,被北府军所颠覆;宋齐梁的军功派在士族化之后也没有避免腐化的命运,都成了短命王朝;南陈在初代军功派凋零之后武力值也严重下降,最终被隋朝所灭。
不是核心权力层水平不在线,就是其能力没有形成接力,导致南朝的政权频繁被新兴势力所颠覆,最终被北朝所灭。
没有在权力层面建设一套稳固而高效的传承秩序,没有出现一个稳定的、有管理能力的统治阶层是南朝的根本问题所在。
北朝王朝更迭频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
南北朝的舞台,出现过很多优秀的政治选手,但很少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宇文泰走上历史舞台,其打造的集政治军事于一体的关陇贵族集团不仅使北周在和北齐的军备竞赛中后来居上,且最终灭了北齐,完了脱胎于北周的隋朝又完成了统一大业。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关陇集团是一支政治、军事水平在线且能形成接力的稳定的统治力量。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高欢继承了具备资源优势的山河四省,且有六镇义军的强大武力为后盾,而宇文泰手中却只有关陇的牌,且武力、经济、人才层面都不占任何优势。
虽然宇文泰取得了沙苑之战的胜利,解决了生存危机,但综合实力依然处于劣势地位,发生于大统四年(538)的邙山之败还差点让西魏崩盘。
当时的精英,没有人愿意将个人命运和西魏进行绑定,就是关东部分精英的家属在西魏被宇文泰作为人质的情况下,依然没人选择西魏。
一艘在大家眼中迟早要沉的船是吸引不来优秀的水手的。
按照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宇文泰在世时可能还会凭借其战术优势勉强保住西魏的盘子,宇文泰去世之后,西魏可能马上就会被东魏所兼并。
这是想都不用想的事。
所以,宇文泰就必须得实行改革,以制度的力量来保住西魏的盘子,同时保证西魏在和东魏的竞争中逐渐走出劣势,进而兼并东魏。
宇文泰开局的牌相当烂 图源/剧照
宇文泰在经过深度思考之后,给出的方案是,打造关陇贵族军事政治共同体:以权力和土地为纽带将关陇豪杰和鲜卑贵族团结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然后再将这只握紧的拳头向东魏和南朝输出。
经过筛选、权衡,宇文泰确定了八柱国的人选,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瑾、侯莫陈崇。仿照鲜卑八部、八国的旧制。
规定:每一位柱国统领两名大将军,共计十二大将军。十二大将军每人又统领两名将军,总计二十四军。
西魏形成了二十四名将军统兵的格局。这些人都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
这里强调一点,由于宇文泰是领头羊,而元欣又是北魏宗室,其作用仅仅是为了统战北魏宗室,所以这两人麾下是没有直辖的军事力量的。
关陇集团首先具备的是身份优势:对于寒族出身的杨忠等人,宇文泰抬高他们的家族地位,将其纳入门阀的体系中;对于出身关东的汉人世家,宇文泰在关陇对他们的门第进行重新认定;对于鲜卑贵族,宇文泰按照功劳大小给他们标定相对应的社会地位,功高者为三十六姓之后,其次为九十九姓之后。
三十六大姓和九十九次姓都是鲜卑于代北时的大姓。宇文泰为了维护鲜卑人的核心地位,维持西魏的武力优势,还是遵循了鲜卑旧制。
等于是,宇文泰以汉人的门第体系来拉拢汉人,以胡人旧俗来安抚鲜卑人,双方的利益都照顾到了。
为了抹平胡汉之间的文化鸿沟,使之形成一个共同体,宇文泰还给汉人改了鲜卑姓,比如,杨忠(杨坚父亲)为普六茹氏、李弼(李密曾祖父)为徒何氏、李虎(李渊祖父)为大野氏...
所以,北周时代的杨坚的实际姓名是普六茹坚。
为了增强将士之间的粘合性,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部下也往往改成了他们直属领导的姓。比如,隋朝名臣高熲的父亲高宾,从北齐离职跟随独孤信之后,独孤信给其赐姓独孤氏。
可见,关陇贵族都有自己的直属力量,独立性特强,这也为宇文泰之后北周的内斗埋下了伏笔。
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胡风依然是西魏、北周的主旋律。
没办法,东西魏是六镇起义之后形成的新格局,而六镇起义又是反对孝文帝汉化改革的行为,所以,宇文泰就必须得考虑当时鲜卑化的潮流并向其做一定程度的妥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东魏、北齐之所以胡风盛行,就是因为高欢继承了六镇武力,他就必须得走鲜卑化这条路。
但宇文泰在这方面的束缚显然就比较小,为了统战汉人力量,他还参照《周礼》来制定东魏的官制。
可见,强者有强者的无奈,弱者有弱者的便利。高欢其实挺无奈的,为了缓解内部矛盾,他不得不在鲜卑人面前否定汉人,完了在汉人面前又是抬高汉人的说辞。在鲜卑势力完全碾压汉人势力的情况下,高欢很难统一东魏的内部思想。甚至还不得不通过邺城和晋阳将胡汉势力在地理上隔离。
这是东魏开国的先天不足,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导致其不断衰弱,最终灭亡。
而宇文泰的阻力就相对比较小了,其一套组合拳做到了对鲜卑人和汉人的同时覆盖,在表面上消弭了胡汉矛盾,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到了北周明帝时,朝廷又重新给关陇贵族进行了身份标定,统称:京兆人。
解决了身份问题之后,宇文泰又和关陇贵族进行了利益分享:对于府兵将领,宇文泰不仅给大家分配了土地,配备了奴婢,同时还给了他们合法拥有私兵的权力,就是所谓的“乡兵”。
以李渊家族为例,其后来打天下的主力除了太原武力之外,还有其家族在关中的私兵。《旧唐书》中的《平阳公主传》记载:“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军汇于渭北。”
平阳公主麾下的精兵就是李渊家族在关中的私兵。
可见,土地、私兵等原始分红在西魏、北周都是能够世袭的。
如此,关陇集团就真正成为了关陇豪族,同时具备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地位等各个层面的优势地位。其特点为:籍贯为关中;职业为军人;社会地位为关中豪族;出将入相。
关陇贵族垄断了关陇的军政权力 图源/剧照
就是不属于关陇贵族序列的其他府兵将领,其利益也被照顾到了,比如,王思政和宇文贵都得到了宇文泰赏赐的土地和奴婢。
当时的西魏不仅有正规化的府兵,关陇贵族还都有自己的私兵,这些“乡兵”也常常参与大军团作战。因为毕竟,关陇贵族的私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高度绑定的。
也就是说,宇文泰是将府兵和鲜卑的部落旧制进行了综合,依然是胡汉两种文化的混合制,同时照顾胡汉各方的利益。
等于是,宇文泰将关陇的优质资源分配给了关陇精英,以换取关陇精英的支持,以期赢得和东魏的军备竞赛。
实事求是地说,宇文泰关中本位的政策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因为关陇资源有限,根本就不是东魏的对手,宇文泰就必须将关陇精英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才能解决生存问题,进而崛起。
说白了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为战争服务,而刺激精英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渡利益。
由于关陇贵族的一切利益都是世袭的,在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高度绑定的情况下,这个集团为了保住手中的蛋糕战斗力就始终在线,从西魏、北周、隋朝,再到唐朝,这个集团始终是维护王朝安危的主力。
至于关陇贵族的战斗力为什么始终在线,一个是利益的绑定,一个是家族基因和经验的传承,最重要的是,关陇贵族对士族文化根本就不认可,避免了南朝军功派士族化进而迅速衰弱的命运。
在这种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关陇贵族的军事和政治水平就始终在线,甚至出现了随着时间线的拉长越容易产生高质量人才的现象,比如,杨坚、杨广、李渊、李世民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放在南朝那种士族文化中,关陇贵族就只有一个结果:持续衰弱,一代不如一代,进而不得不面对新势力的崛起,被颠覆、代替。
西魏、北周为什么能解决生存问题,进而兼并北齐统一北方,就是因为其有一个稳定的且军事、政治水平同时在线的统治阶层。
虽然之后出现了隋代周、唐代隋的事,但关陇贵族统治主体的地位一直没有变。关陇贵族之所以更换代理人,除了利益遭受挑战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们认为北周和隋朝皇帝已经不能带领王朝继续前进。
即使在改朝换代之后,关陇贵族的素质依旧在线,其能助力隋文帝一统天下,将大唐打造为世界性帝国就已经证明了其政治和军事水平。
由此可见,一个稳固的,且政治和军事水平能够形成接力的统治阶层是比科举制度的作用更大、效率更高的。唐朝就是在李治重创关陇集团之后从而国运走低的,并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关陇集团的出局导致了安史之乱 图源/网络
这里多说一句,无论是艺术、医学,还是政治、军事,家族的传承一定是效率最高的。因为,任何一个领域的精英都要经过系统而大量的训练,而家族力量就可以凭借世代积累的经验从小对孩子进行培养,这种孩子成为行业专家的概率极大。
但关陇贵族毕竟只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设计,其本质还是皇权的巨大威胁,皇帝为了集权,肯定要打击这一集团。关陇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只能更换代言人,于是就发生了隋代周、唐代隋的事。
虽说关陇贵族极大束缚了皇权,但这个集团又不主张东晋那样的贵族政治,他们可以接受改朝换代,但是却绝不接受架空皇权、贵族共和的游戏规则。还是在维护皇权的权威。
只是,雄主还是不能忍受这一庞大的政治势力的,于是就出现了从北周宣帝宇文邕,到隋文帝父子,再到唐高宗夫妻对关陇集团的打击。
本质来说,贵族政治和大一统的格局是严重冲突的。
虽然唐高宗获胜,但唐朝的国运也被腰斩。
由此可见,关陇集团也不能被一味否定,要理性看待其历史作用。
关陇贵族在形成之后就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灭北齐,平南陈,重击突厥势力,其政治、军事水平始终在线。
这一切都源于宇文泰的政治发明。
与其说这是宇文泰的天才设计,倒不如说这也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美军过去也是经常家族世代从军,退伍后通过抬高军队开具大学推荐信价值等一系列举措保障退伍军人地位,后来随着政治的自由化美军退伍军人的社会地位出现了较大滑坡,使得家族参军现象越来越少,因此美军战斗力也随之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