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1日,孙中山在美国前往餐厅途中,于走廊购得报纸一份。未至餐厅,他便展开报纸,一则黑体八字专电映入眼帘,令其震撼。
革命党人成功夺取武昌,确立了在该地的控制权,此举标志着起义的重要进展,逻辑清晰,用词准确,未超字数限制。
【这是怎么回事呢?】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失利后,革命党人文学社与共进会为主,转向长江流域,计划以武汉为核心再起义。他们摒弃孙中山的会党起义方式,于湖北新军中招募会员,迅速壮大,待机行动。
辛亥革命的另一位关键领袖黄兴,彼时身处上海,专注于革命联络与筹备事宜。
起义前夕,他致电美国孙中山,言明新军即将行动,恳请速汇款项以应急需,并期望孙中山能前来主持大局。
10月10日,孙中山启程乘火车赴美东募捐,途中接黄兴电报。至丹佛站时,他下车并阅读了电报中的具体内容。
孙中山将电报置于一旁,因自革命始,他领导的暴动起义屡败,筹款亦日益艰难,使他心力交瘁。此刻他正全力筹款,未察觉奋斗目标已近在咫尺。
他目前无款可汇,亦无法赴武昌主持。原计划即刻电告黄兴,让起义军暂缓行动,但夜深,故决定次日回复电报。
次日,他于前往餐厅享用早餐的路上,于报纸中得知起义胜利的消息,遂发生了文章起始所描述的情景。
孙中山闻讯,手中杯子跌落,牛奶满地,情绪难辨,或是惊讶,或是兴奋,亦或两者并存。
10月25日,孙中山抵沪,遭政敌与同道非议,指其重理论轻实践。起义后,袁黎谈判代表蔡廷干更称孙中山仅为革命鼓吹者,未参与实际行动。
历史上常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主要推动者缺席的情况,例如1921年中共成立,关键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均未在场参与。
不应否定他们的贡献与作用,这不影响他们对历史进程的推动及领导地位。
武昌起义的成功,客观上得益于孙中山长期的革命努力及其思想的深远影响。
三民主义思想对武昌起义及辛亥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舆论支持。
他长期领导黄冈、七女湖、防城、镇南关、广州新军及黄花岗等反清革命,这些起义营造了革命氛围,积累了力量与经验,激励众人投身革命,为武昌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起义后,黄兴10月28日抵武昌,被推为战时总司令,受孙中山领导。孙中山迅速回国筹建中华民国,终被选为临时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