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女一枚,对数学有着迷之热爱~
果妈 · 书
你好呀,我是果妈~
你家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一道题目不会,或者做错了,然后让孩子再多读几遍题目,孩子就忽然又会了!
又或者:
题目明明已经做过好几遍了,但是换了个说法,甚至说法都没换,但是孩子又错了!
一直都在说“数学思维”的养成。
但是,在“数学思维”形成之前,“审题”才是很多孩子难以跨越的鸿沟。
01 常见的“审题问题”
审题问题,不仅仅是纯粹的“粗心”,还有很多细节性的原因,家长需要排查。
问题一:一目十行,忽略关键信息
如果孩子经常漏掉“关键信息”,那么做出来的题,肯定是错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李老师和王老师请班上32位小朋友看电影,一人一瓶杯茶,李老师一共要买多少杯奶茶?
一目十行,一看到要买多少杯奶茶,这不说了32位小朋友吗?所以答案是32。
又或者,加上李老师,便是33。
但其实,还要加上王老师,那就是34了。
对于这种“小马虎”,一定、一定、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划关键词,让孩子读题“慢”下来,别太着急了。
问题二:有点聪明,自带惯性思维
这种大多是比较聪明,但是又不多的。
比如,孩子看到一道曾经做过的题,内心或许还有几分“窃喜”:哎呀,这道题,我会呀!
但是,一做就错。
这类孩子审题失误,主要还是由于自己过于相信自己了,带着惯性思维去做题,而忽略了题目有所变化。
甚至,还有孩子将自己上一次的错误答案,给带入进去。
这类孩子,说白了,就是懒。
懒得自己再重新做一遍,而是直接给出自己惯性思维力的答案。
懒得动脑,对于数学的学习来说,可是致命的!
问题三:畏惧心理,没读完就不会
现在有很多的创新题、实事题,这类题目有一个特点,就是题目非常长。
如果畏惧这类题目的孩子,大多也会畏惧难题、自己不会的题。
这类孩子在数学的学习上,是不自信的,又或者说,是不想挑战自己的。
带了畏惧情绪去审题,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束缚”,很难将题目给继续做下去。等家长给孩子读题,或者引导孩子慢慢读题后,孩子可能也能够慢慢做出来。
但是,不影响他下次看到类似的题,还是会害怕。
02 四步审题法,一步都不能落
所以,如果在审题上有问题的孩子,家长需要重视一下。
这四步审题法,果妈觉得,真的很好用。
第一步:读题,慢一点
读题,不要太着急,只是匆匆过一遍就开始解题,很容易出错。
容易读错题的孩子,建议让孩子逐字逐句将题目完整读完,在读完的基础上,再对题目进行理解。
第二步:划出关键,去除无效
这一步,不能省。
对于无效的信息,可以直接划拉掉,以避免干扰。
对于关键信息,可以圈一圈,或者划一划,这样子在思考、做题的时候,不容易忽略。
而且,做好这一步后,后面在检查的时候,也可以更快速一些。
万一做错了,也能够知道当时是如何错的。
第三步:搞清楚已知、隐藏、目标、关联
这一步,便是“做题思维”。
去思考这些问题:
题目有哪些已知条件?
要解决什么问题?
有什么特殊要求?
是否可以画图、画表格等,比如线段图能解决很多应用题……
将这一切,都串联起来,孩子的思路才能“活络”起来,也不容易出现“答非所问”“找不到重点”的情况。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道一年级的题目:
8个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鹰已经捉到了3只小鸡,还有几只小鸡没有被捉到?
已知条件:一共8个小朋友,已经被捉了3个小朋友;
隐藏条件(易被忽略):玩的是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一只老鹰、一只母鸡,剩余的小鸡数量应该是8-2=6(只)。
目标:要求的是“没有被捉到的小鸡”。
将这些都串联起来,再来列算式,便不容易错了。
易错点:忽略了老母鸡和老鹰的角色扮演。
正确解答:8-2-3=3(只)
第四步:无法解答,重新审题
如果前面三步进行了,还是不会,那么,不要立即放弃,否则很容易养成畏惧难题的习惯。
这时候要做的,是去重新审题:
是否忽略了已知条件?
是否在其他地方见过相似的题目?
是否是自己的思路错了?
是否有哪个结论、性质、定理等,被自己忘记了?
这一步,如果孩子完成,并且做出来了,那么孩子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释放出来的快乐情绪,会让孩子更喜欢数学。
但是没有做出来,也没有关系,只要不畏难,就不怕以后也做不出来。
写在文末
数学的学习,是讲究方法的。
不是一做错题目,家长就上前责备孩子:不认真、粗心、笨。
而是应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才能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等各种学习能力!
在一次次的能力提升中,孩子才能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才能够逐渐自律、自信!
我是果妈,更多数学学习技巧、笔记、教娃方法等,可以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