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虽然人类是一个整体,但是细分下来,其实有不同的区别,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色人种等等,除了皮肤颜色以外,在其他的身体部位也有着很多的不同。

那你知道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又有哪些印记吗?
这些特征并不是我们所独有的,只是这种特征在全体华夏子孙中占比是最多的,远远高于其他民族,所以这也成为了属于华夏子孙的印记,最主要的有3个特征:铲形门牙、内眦褶和瓣状脚趾甲。
铲形门牙,是指人类上颌两颗中门齿,其两端边缘轻微翻卷,形成了中间低两边高的形状,样子有点像铲子的形状,所以被称为铲形门牙。

在我国,有超过8成的人都有着铲形门齿,而这种牙齿在白种人中占比不到一成,黑种人稍微高一点,不过也不到2成。
所以铲形门齿也成为了华夏子孙的典型特征。
这个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对我国发现的古人类的研究中,距今70万年的北京猿人,115万年的蓝田猿人,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都无一例外,全都是铲形门齿。

这些发现从侧面也印证了这一点。
牙齿本身就是人类身上最硬的器官之一,而铲形门齿的主要就是方便啃咬和撕裂食物,这一特征,让我们的祖先拥有比其他同类更强的咬合力,和撕裂物体的能力。增大了生存的几率。

相比之前坚硬的食物,现在的食物越来越柔软,对于铲形门齿的的需求越来越少,但是我们今天大部分人还是这种牙齿,就足以证明这种门齿在古老的时代,到底拥有了多么大的竞争力,这也成为了华夏民族的重要基因,一直传承下来。

而内眦褶是指人类内眼角处特殊的皮肤褶皱,在眼睛的内眼角部位,上眼睑皮肤向下遮盖泪阜形成的皮褶,就是内眦褶,内眦褶又被称为“蒙古褶”。因为这在在蒙古人中更为常见,几乎人人都是内眦褶。

内眦褶会遮挡一部分的眼角,会让眼睛看起来更加有吸引力,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所以在古代内眦褶又被人称之为“丹凤眼”,不管男女,拥有丹凤眼是成为俊男美女的基本条件,像人们熟悉的关羽,就是丹凤眼。

从某种方面来说,内眦褶可以称之为体现东方美的表现之一。
内眦褶还有一点比较奇特,就是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大部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消失。
那为什么说内眦褶是华夏子孙的特征呢?
据统计,拥有内眦褶的人除了我国,在中亚,东南亚,东亚出现的占比也很高,而包括北亚的俄罗斯人、欧洲大陆、澳洲大陆、非洲大陆等地区的成年男性都没有内眦褶。

如果从内眦褶的分布范围来看,以我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向亚洲扩散出去,离中原越远,拥有内眦褶的人群占比越少,这就足以说明这也是华夏子孙的典型特征之一。
不过有一点要说一下,很多西方媒体故意抹黑中国,说我们是“眯眯眼”,简直可笑至极,他们永远不知道“丹凤眼”的美丽。

第三种特征就是瓣状脚趾甲。就是小脚趾的趾甲分裂成了两瓣,所以又叫又叫“跰趾”或者“复甲”。
经过现代医学研究以后,发现瓣状脚趾甲是一个染色体显性性状的体现,其实很多中国人都有这种基因,但大部分都是隐形的,不会在身体上呈现出来。跟单双眼皮的道理一样。

而出现这种原因的情况或许就在于早期的华夏先祖,在劳作时不穿鞋子,而小脚趾一直在地里摩擦,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慢慢也作为一种基因遗传下来。
2005年,在对拥有瓣状脚趾甲分布情况调查以后,人们有了新的发现,其中山西陕西河南这三省拥有这种脚趾的人占比人数都超过了6成,这是古代的中原地区,而其他地区拥有这种脚趾的占比远远低于这里。

这应该和古代时中华民族的融合有关,中华民族也是从中原开始,慢慢向四方融合的过程,这跟瓣状脚趾甲的分布规律高度相似,这也能说明,这种脚趾也是属于华夏子孙的典型印记。

时过境迁,其实现在证明是不是华夏子孙,这些身体特征并不重要,而主要看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