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说白崇禧没在淮海扯老蒋后腿:早听老白的,东北也未必会丢

躲进草稿箱 2025-02-19 13:14:19

蒋介石的军队先是在辽沈战役中吃了败仗,接着在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里也接连失利。咱们来仔细瞧瞧这三次战役当中的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会发现它们在时间上是存在交集的哦。辽沈战役是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948年11月2日结束;淮海战役呢,是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一直到1949年1月10日才结束;而平津战役则是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直至1949年1月31日才落下帷幕。要是把范围稍微扩大一点儿来看,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在时间上其实也是有交叉部分的呢。就比如说杜聿明吧,他曾经有着东北“剿匪”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以及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这样的双重身份,在这两个战场之间两头奔波。还有在辽沈战役中得以逃脱的林伟俦,最后在天津被解放军给生擒活捉了呢。

三大战役全部结束之后,有一个情况出现了,那就是上百个国民党军队里少将及少将以上级别的军官都被送进了战犯管理所。这些个被俘的将军们呢,在谈起相关事情的时候,那可都是异口同声的,而且都在狠狠地痛骂白崇禧呢。为啥要这么骂他?原来啊,这些将军们觉得,在三大战役进行的过程当中,白崇禧完全就是在搞釜底抽薪那一套。他,就好像是存了那样一种心思,盼着老蒋出丑、看老蒋的笑话,所以在整个三大战役期间,他做的那些事儿就等于是在拆台,就盼着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到时候好逼着蒋介石下野呢。

据相关记载,那些曾经被俘的将军们指出,白崇禧在行事过程中常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完全不顾及整体的大局形势。然而,作为新桂系头号人物的李宗仁,他对此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李宗仁觉得,在影响深远的三大战役里,白崇禧其实每次都做出了相当准确的形势判断。可问题在于,蒋介石这个人,总是固执己见,坚决要和白崇禧所提出的正确意见背道而驰。就是因为这样,整个战局才一步步发展到了无法收拾的糟糕境地。李宗仁还感慨地说:“蒋先生身上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嫉贤妒能。他对待敌人呢,有时候还会手下留情;但对待身边的朋友、自己人,却常常是毫不留情,非要和对方较个高下不可。这种情况,要是说给外面一般的人听,人家肯定是不会相信的。但要是那些追随蒋先生多年的人听到了,那肯定会忍不住拍案叫绝,觉得我这话简直是说到了点子上,一针见血啊。(这里要说明一下哦,为了和其他人所写的史料有所区分,本文中从《李宗仁回忆录》里引用的文字,全都特意用黑体来呈现呢。)”

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里头着重提到了这么一件事,说要是早能听从白崇禧的建议,那东北战场上最终谁能取胜可就真不好说了呢。原来啊,白崇禧可是四平街会战当中极为关键的划策之人呐。在林彪所率部队败退之后,白崇禧马上就提出应该乘胜追击,他觉得就算没办法活捉林彪,那也肯定能把对方的主力给彻底摧毁掉。当时呢,负责东北军事指挥工作的是杜聿明,他其实是认同白崇禧这个主张的,可他没敢自己就这么做决定。还有陈明仁呢,他也认为战事那是变化得特别快,这种大好时机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也觉得应当立刻指挥军队全力去追击才对。于是呢,杜聿明和陈明仁就一起联名给蒋介石发了电报请示这件事。可没想到啊,收到的回复竟然是“暂缓追击”这四个字。就因为这么个回复,林彪的部队便能够不慌不忙地往北撤回去了。那些在前线作战的将领们看到这样的回复,一个个都急得直跺脚,不住地叹气,而白崇禧呢,也只能是满心失望,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在李宗仁回忆录里存在着一些名词以及说法,这些内容是没办法按照原文直接复述出来的哦。不过呢,对于那些对那段历史比较熟悉的读者朋友们来说,只要他们结合着上下文去看,就一定能够明白到底是哪些名词被替换掉了呢。

李宗仁曾回忆起这样一件事,在当时那个情形下,陈明仁、杜聿明、熊式辉这几个人,都完全搞不明白老蒋为啥会下达停止追击的命令呢。不过呢,李宗仁可就不一样啦,他对老蒋那可是相当了解的。所以当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李宗仁心里就跟明镜儿似的,还暗暗发笑呢。他心里清楚得很呐,其实蒋先生也不是真的不想去把敌军给歼灭掉,只是因为这个主意是白崇禧提出来的,就因为这一点,哪怕这一仗能够打得漂漂亮亮,取得完胜,蒋先生宁可放弃这个大好机会,也不愿意照着白崇禧的主意去做呢。

蒋介石心里是清楚白崇禧是很有本事、有能耐的一个人。可也怪了,每次一见到白崇禧,蒋介石就从心底里生出一种反感来。后来呢,李宗仁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把黄淮平原划分成一个专门的战区,并且让白崇禧来统一负责指挥这个战区的相关事宜。按说呢,从战略布局等方面考虑,这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但没想到的是,蒋介石连想都没想,毫不犹豫地就给拒绝了。他宁可把原本完完整整、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指挥作战的这个战略单位,硬生生地给切割成华中、华东(徐州)两个“剿总”,分别进行指挥安排,也坚决不愿意让白崇禧一个人把大权都握在手里,去全权掌控那个划分出来的战区。

李宗仁觉得,白崇禧对待刘峙和杜聿明那可算是挺“够意思”的呢。就说徐州被围起来的时候吧,白崇禧可是派了援军过去的,而且这援军数量还不少,足足有十万之众。这十万援军呢,就是黄维率领的第十二兵团啦。要知道哦,这个第十二兵团原本可是隶属于华中“剿总”的建制当中的呢。

李宗仁曾有这样一番说法,在老蒋经历的一系列战事失利当中,比如先在辽沈战役落败,接着又在淮海战役吃了败仗,这期间白崇禧可是一点责任都不沾边的。反倒是杜聿明,在李宗仁看来是做错了不少事儿。就拿东北的情况来说吧,当时东北原本有滇军孙渡率领的一个集团军呢,这个集团军下面还管着张冲的第二军以及安恩溥的第六十军。结果呢,是杜聿明依照老蒋的意思,把这两个军给拆散了,这么一来就等于是把孙渡给架空了。后来张冲在吉林发动起义,按照李宗仁的说法,那就是被杜聿明给逼得没办法才这么做的。再说到徐州那边溃败的时候,杜聿明在“保密”这件事上做得太过火了,这就导致了原本应该有组织的撤退变成了毫无章法的乱跑,最后弄得整个战事完全失控,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白崇禧在辽沈战役以及淮海战役当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要是想去评价这位身为新桂系二号人物的白崇禧,可不能光靠着看李宗仁的回忆录哦。那些亲身经历了这两场战役的人们所写的回忆文章,只有这样,或许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白崇禧在这两场战役里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起到的作用呢。

杜聿明可是辽沈、淮海两场战役里国民党军队的主要指挥官呢。他在《我在辽沈战役中所见之国民党高层百态》这一著作当中提到,在他看来,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主要责任得归咎于陈诚。而且这可不是杜聿明一个人的看法哦,当时国民党的众多高级将领对此都是公认的。像顾祝同、刘峙、熊式辉、汤恩伯以及杜聿明他自己等这些高级将领和部队长,都对陈诚很是不满。为啥会这样呢?原来啊,自从陈诚担任参谋总长之后,就变得飞扬跋扈起来,在用人方面只任用自己的亲信,对那些和他不是一伙儿的人就使劲儿排挤。在装备补充这块儿呢,他可就做得太不地道啦。大部分好的装备,都优先给了他的嫡系部队,比如第十八军等这些部队。而对于其他的各部队呢,他就老是克扣、故意刁难,搞得大家怨气冲天的。最后,陈诚在东北战场上被解放军打得狼狈逃窜,这事儿后来都成了国民党在东北的那些军政高级人员平日里闲谈打趣、当作笑料的主要内容啦。

陈诚在东北的一系列作为,把东北蒋军的军心都给弄散了。你看,不管是卫立煌呢,还是杜聿明,面对当时东北蒋军那种军心涣散的局面,都已经没办法挽回局势啦,完全就是无力回天的状态咯。就算是换了白崇禧去东北指挥作战,那也不会有啥好结果,同样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纯粹就是白费劲呢。

杜聿明心里是这么认为的,白崇禧对于东北战局其实起不到多大的影响作用。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白崇禧,满心都在琢磨着怎么对付陈诚呢,心思全放在这上头了。所以面对卫立煌和杜聿明的时候,他主要采取的就是拉拢的手段。而且呢,他那个所谓的“国防部长”的头衔,基本上就是个空架子,没多少实际的权力。要不是他一心想着重新掌握兵权,他也不会跑去当华中“剿总”的总司令啦。

杜聿明并没有明确指出白崇禧在东北战场上给蒋介石扯后腿的情况,不过呢,他倒是提到了在淮海战役进行期间,白崇禧可没少给蒋介石使绊子哦。据杜聿明所说,在十二月初的时候,蒋介石一开始是有打算从武汉、西安这两个地方调兵去增援淮海战场的,然而呢,就因为白崇禧等人态度十分坚决地表示反对,结果蒋介石的这个调兵增援的想法最终没能实现。

据时任华中“剿总”中将副司令官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和白崇禧的倾轧》一文所讲,在淮海战役期间,黄维所率领的十二兵团共计十二万人马,被紧紧包围在了双堆集这个地方。这下可把蒋介石给急坏了,他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得团团转,坐立不安,不停地来回走动,那着急的样子简直没法形容。而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呢,蒋介石手底下能够调用的兵力其实很有限。其中有白崇禧所掌控的张淦兵团,还有胡宗南手下的几个军,另外就是宋希濂所率领的几个军了,也就只有这些兵力可供他考虑调配去应对当时的局面啦。

蒋介石最初盘算着要通过空运的方式,将胡宗南所率的第一军调往徐州。可这事儿实施起来却遇到了难题,空军总司令部那边回应说,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飞机来完成此项运输任务。而且呢,胡宗南这边也明确表态了,他说这第一军可是他手里仅剩下的具备战斗力的部队了,是万万调动不得的。在另一边,白崇禧和蒋介石在电话里头那可是闹得很不愉快,有的史料记载甚至都到了对骂的程度呢。白崇禧态度十分坚决,就是不肯放行张淦兵团。蒋介石面对这样的局面,实在是没辙了。没办法之下,他只好把主意打到了自己的嫡系宋希濂身上,让宋希濂带着他的第二十军以及第二十八军开往武汉集结,准备从那儿乘船去驰援徐州。可谁能想到呢,这又被白崇禧给盯上了,白崇禧还授意张淦去设法对这两个军进行阻截。

在这里要顺便给大家讲一下哦,电视剧《特赦1969》里有个角色叫蔡守元,挺搞笑的,而他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就是张淦啦。张淦还有个绰号叫罗盘将军呢,在战犯管理所的时候,大家都称他为“桂林才子”。他,在桂系里面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人物,是仅次于李白(李宗仁、白崇禧)的头等大将哦,就好比袁绍手下很厉害的颜良、文丑那样的角色呢。而且,那个青树坪伏击战就是张淦指挥打的哟。

宋希濂曾回忆起这样一段经历,当时第二十八军从鄂西抵达汉口之后,就被白崇禧给扣住了,怎么都不放行。后来还是顾祝同亲自打了电话,这才勉强让第二十八军得以继续前行。还有第二十军,这支部队里以川籍人士居多。白崇禧呢,就以他们不愿意被东调作为理由,直接命令运输司令部不许对第二十军进行装运工作。好在最后“国防部”第三厅副厅长许朗轩出面了,他通过自己的老师徐祖贻(也就是华中“剿总”参谋长)从中帮忙协调斡旋,这才使得第二十军最终也能够顺利放行。

话说当时啊,白崇禧这一拖延就是好多天,最后才放行了两个军。可轮到第二军的时候,他那是说啥都不肯放了,就算老蒋亲自打电话来劝说,也没起啥作用呢。就像宋希濂后来回忆的那样,刚开始的时候啊,双方交谈起来态度还算可以。老蒋这边呢,跟白崇禧仔细说明了东线战况有多么紧急,迫切希望第二军能马上东下前往支援。但白崇禧却认为武汉的地位极其重要,强调华中地区的部队数量本来就太少了,实在是不能再往外调兵啦。就这样,两人你来我往地说着各自的理由,结果啊,这说着说着双方的态度就越来越差了,前前后后交锋了几十个回合,可还是啥结果都没有。把蒋介石气得,满脸通红通红的,最后实在是憋不住火啦,把电话机使劲往桌子上一摔,还用他那带着宁波口音的土话,狠狠地骂了一声“娘希匹”呢。而白崇禧呢,他直接下了命令,让集结在沙市的第二军部队不许往汉口这边开拔,同时,还吩咐已经到了汉口的第九师仍旧开回沙市去。这么一来,其他的部队一看这架势,自然就更不可能调动啦。

当时呢,由于白崇禧从中进行阻挠,这可就让宋希濂“捡了个便宜”,原本要带兵去淮海战场的他,这下就不用去了。之后呢,宋希濂便回到南京,向蒋介石进行汇报。面对这样的情况,蒋介石也是没办法,只好对宋希濂说道:“你还是回到沙市那边去吧,要好好去经营鄂西、湘西那块地区,把它经营好了,就能够当作屏障来守护四川啦。”

宋希濂设法从华中地区脱离出来后,便前往西南地区任职,担任了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这一职务。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他真的按照某种安排带领部队前往淮海战场的话,那很可能就会和杜聿明差不多时间,早早地一同进入战犯管理所啦。

李宗仁曾表示,要是蒋介石听从白崇禧的建议,那么在辽沈战役时或许就不会遭遇失败了。而且在淮海战役进行期间,白崇禧也并没有在背后给蒋介石使绊子、拖后腿。不过呢,他的这种说法究竟是不是客观公正的呢?这就得让我们来瞧瞧我方那些深入敌方内部的高级潜伏人员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啦。

据了解,在当时,郭汝瑰担任着“国防部”第三厅(也就是作战厅)的中将厅长这一职务。他在《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统帅部的内部矛盾》这篇文章里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儿:白崇禧原本是答应了蒋介石提出的让他全面指挥华中和徐州蒋军的安排,蒋介石当时也是迫于无奈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准备让白崇禧来统一指挥。可谁能想到呢,白崇禧居然在一夜之间就改变了这个统一指挥的最初商议。那时候啊,国防部里的人们就纷纷猜测其中缘由。大家觉得,很可能是白崇禧担心蒋介石这是给他设了个圈套呢。要是之后会战失败了,蒋介石就会把责任都推到他白崇禧的身上。不过呢,随着后来事态不断发展,人们才渐渐明白,这事儿其实和美帝国主义在背后支持李宗仁,进而逼迫蒋介石下野是有关系的。说白了,白崇禧就是存了心要拆蒋介石的台。

关于老白是否要拆老蒋的台这件事,不同立场的人那看法可就不一样喽,这就给各位读者留下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疑问呢。您瞧啊,四平街战斗结束之后,要是老蒋听从了老白的建议继续去追击的话,那东北的战局会不会就此发生逆转?这可真不好说呢。还有啊,在淮海战役当中,面对蒋军所处的那种困局,白崇禧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到底算是釜底抽薪帮了忙呢,还是火上浇油让情况变得更糟了?另外,假如让白崇禧来接手指挥他们所说的“徐蚌会战”,难道就不会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吗?这些问题,都挺值得琢磨琢磨的呢。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