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高瞻远瞩,热爱科学,为什么未能推动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友易谈历史 2023-05-27 23:01:03

他8岁正式登基,14岁亲政,其在位时间长达61年,成为中华悠悠千年历史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便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少年即位的他,从小便在深宫之中与诸位反臣开始斗智斗勇。

直到铲除奸佞亲政后,才开始实施自己的伟大抱负,禁圈地、奖垦荒、免钱粮,开始大力振兴国家,因为他的文韬武略,中国的多民族得到统一,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

康熙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皇帝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其从年少时期便开始平定战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

而且还是因为他从小便对科学的热爱,并且为中华千年历史上的科学发展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见微知著,独具慧眼

年少时期的康熙自从经历了关于天文历法的争论后,从此在其内心深处便留下了对科学的向往与憧憬。

在朝堂之上,许多大臣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新知,畏畏缩缩表现的昏庸至极,同时康熙也感慨自己无能为力。

在杨光先与南怀人二者之间关于科学的争论之中,聪慧的康熙发现决定二者胜败的关键在于数学。

得到这个结论后的康熙,如梦初醒般开始发奋学习数学,当时的很多大臣只知其要学习算术,却不知为何?

年少时的康熙亲眼目睹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的不和,并且开始互相攻击,而面对大臣测量日影的行为,不但九卿中无一人知晓,就连康熙本身也对此无从思量。

也正因如此,他便开始向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学习如何运用几何,一直到南怀仁去世康熙都在苦心钻研。

之后为了自己能够更好的学习算术,康熙相继同法国传教士张诚等人学习,并且为他们创造良好舒适的条件。

此外为了方便传教士能和自己沟通交流的更加顺畅,其专门安排传教士到内务府进行学习满语、汉语,而康熙则独自学习拉丁文。

也正是在双方的互相努力之下,很快他便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和巴蒂斯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进行了系统学习。

此外,康熙不仅自己学习数学知识,还将知识进行传播,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自己的数学家。

在其晚年,更是在北京成立“算学馆”,并在康熙的帮助支持下梅㲄成等人历经十年编著了《数理精蕴》等数学丛书供后世学习。

除了数学之外,康熙从小便对医学非常的感兴趣,随着传教士的到来,他开始渐渐对西方医学生出了浓厚的兴趣。

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亲身经历,促使康熙对西方医学如此感兴趣的原因,则也是因为他自身的经历。

在其四十岁之时,得过一次疟疾,正当朝中大臣医官对此都无从下手之际,法国传教士此时进献了一种名为金鸡纳的特效药。

康熙在服用之后不久便恢复了健康,从此之后,康熙为了有备无患便开始随身携带此药物。

在清朝疟疾四溢之时,康熙除了广泛推广金鸡纳之外,为了考验自己是否学有所成康熙也会时常亲自为大臣诊断开药。

而康熙也在医学上留下了一道属于自己的色彩,在明末清初之时,因为天花导致许多人脸上长满红痘,而为了防止再次感染天花,康熙研发出利用痘痂研磨成粉吹入鼻中,从而预防再次感染。

这个方法虽然历史久远,但是并没有得到推广,究其原因则也是因为在此之中有许多人对此方法都表示怀疑。

但康熙作为一国之君,为了能够保护更多的百姓,便利用自己的权利坚决推行,最终才得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康熙在学习算数与天文后,便开始举一反三,对地理学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并学会了使用测量仪器,自此,乾隆每到一个地方便会利用测量仪器开始对当地的地貌、水文、土壤等情况进行测量。

康熙还将此技术运用到战场之上,在与噶尔丹的行军途中,康熙便利用测量仪器将所经之处的地质一一进行测量。

在他执政的六十余年时间里,共计花费数十年时间,利用徒步车马对清朝广阔的疆域开始进行测量绘制,最终绘制出《康熙皇舆全览图》,也让后世得以知道“康乾盛世”时的清朝是多么的疆域辽阔。

西学东渐,矛盾频发

明末清初之时,康熙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为整个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展贡献出了伟大的一步。

伴随着西方传教士与皇朝统治阶层对科学技术的认可,本是科学的大好趋势,但却在康熙之后的科学为何又停止了发展呢?

中国近代关于科技方面的发展与转型始终是离不开西方科学的技术,也被后人称为“西学东渐”。

究其原因,康熙在位之时,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康熙之后清朝的统治也渐渐的趋于保守。

自康熙之后,历代王朝统治者为了统一思想,便开始大力严禁传教士活动。

在此期间,有许多传教士不受到驱逐,更甚者会被官员残忍迫害,一时间冤案四起。

许多传教士眼见如此,便开始四处逃窜,一时间竟再无传教士往来,清朝也与外界信息相互隔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朝与传教士之间的隔阂除了后面朝代的措施之外,其实早在康熙之际便产生了缝隙。

康熙前期是允许传教士在清朝本土进行传教活动的,但是因为后期两者之间的“礼仪之争”才成为两者破裂的导火索。

传教士在进入清朝之初,利玛窦本是主张崇尚中国礼仪,但是西方传教士内部却出现矛盾,认为作为传教士应当注重传播西方礼仪。

康熙二十年,任职宗座代牧的阎当主教开始在清朝统治下大范围抵华,正因如此,东方礼仪和西方礼仪之间的矛盾也被陆续激发。

作为清朝统治者的康熙,最初秉承以礼相待的原则接见西方传教士多罗,为了能够协同西方传教士一同商议解决方案,康熙不仅对其关爱有加,并在其生病之后也是倍加照顾。

原以为这样的行为能够让双方之间的矛盾得到稳妥的解决,但是却出乎意料的发生了一场农夫与蛇的故事。

多罗大病初愈后,还未到达罗马,行至南京之时便下令将中国礼仪正式裁定为异端宗教活动,并严令禁止。

康熙在得知此时候,可谓是火冒三丈,面对传教士的如此挑衅行为,康熙当即以不尊重中国礼仪为由,将众多传教士驱逐。

经过此事后,虽然康熙帝已经严令禁教,但是仍然会对耶稣会士所带来的西方学持有包容之策。

甚至康熙为了调和与耶稣会士之间的矛盾,不惜当下身段,亲自派遣白晋等人前往罗马觐见教皇,并与其商讨寻求折中方法。

而康熙此举并不是对耶稣会教义的认可,而是非常简单且明了的针对于西方科学技术的认可。

但是,随着中土大变,满族人作为统治者的专制皇朝的建立,再加上罗马教廷蛮横的禁止中国教徒祭祀祖先,康熙与教皇之间的教权之争,最终导致天主教的传播被禁止,西学东渐的脚步也就此落幕。

水中捞月,终无所得

晚期的康熙,为了不被外人所控制,开始注重培养本土化的汉族以及士大夫。

因为其君临科学的态度,加之外邦礼仪之争,最终导致与耶稣会士之间中断,从而错过了中国近代科学的转型与进步。

很多人都会认为,康熙在位之时历经艰辛所留下的科学认识以及知识难道就对中国近代的科学没有一点点进步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人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每一个人所留下的经历也终究会被时间所消耗殆尽。

西方教会的传播经历了康熙的“限教”到“禁教”之后并没有迎来解放,反而受到了雍正帝的严禁,一直到乾隆都是利用不同的方法政策禁教。

对教会的传播与禁止,一方面虽然加强了王室的统治,但是这无疑是因小失大之举。

随着对传教士的禁止,许多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理论也与清朝与世隔绝了起来。

康熙虽高瞻远瞩,热爱科学,但是他仍是作为统治者,必须得捍卫自身的皇威与权利,也正是因此,导致西方的科学无法在清朝良好的传播发育。

加之,之后的历朝历代对科学的研究和推崇一直都是处于一个置之不顾的状态,也导致清朝时期的科学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不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科技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并非依靠每一个人的传播和努力就能够推动其进步,因此虽然康熙凭借一己之力带动了诸多大臣与百姓对科学的认识,但是这样的思想并没有在他们中间传播开来,因此也才会导致康熙时期无法推动科学在整个中国的发展之势。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