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身份,让他在这个中国最冷省会城市生活了一年半。寒来暑往,他每周至少要去三次早市。
在零下二三十度白雪飘飞的烟火气中,在夏日热气腾腾的晨光里,那一口热腾腾的油锅、一车果香四溢的瓜儿、套着塑料袋的豆腐脑、大喇叭里无限循环的魔性吆喝……他把这段经历,通过一场场全国留学生演讲比赛,讲给中国,也讲给世界。
对他来说,东北早市的意义不止中国物产的丰盛与实惠。那些热闹、欢腾、顽强、可靠的身影,那些明媚无比的笑容——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朴素、最炽热的符号,给安身异国的人,输送着无穷的精神力量,也让李木云心底的某一块地方,感到踏实、幸福。
01
决定讲述东北早市
棕色皮肤,黑发寸头,胡茬从下巴延展到两鬓,李木云脸上挂着一如既往的微笑,穿着红色中山装,站上了“悦读中国·来华留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邀请赛”的上海复赛现场。
这不是他第一次分享东北早市的故事。 在中国留学生活的一年半期间,他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多次在全国高校高级别的留学生讲中国故事的“赛事语境”中获奖。 与“东北早市”同台竞技的,几乎都是“一带一路”、“中国速度”、书法诗词、武术茶道……第一次动了讲“东北早市”的心思,李木云“心里也挺没底”。 刚来哈尔滨那会儿,他天天去学校附近的早市,热气腾腾的早市儿似是有一种魔力,迅速将一座陌生的异国城市与之拉近。这是一个与故乡埃及开罗截然不同的集市文明:城市烟火气在这里集萃,物产丰盈独特,这是中国东北土地的博大神奇;东北早市的最大特点,就是早,早到披星戴月,早到“令人发指”的六七月份凌晨三四点,人们就支起香气扑鼻的早餐摊儿……
最神奇的是这里的人们。在哈师大附近的这片早市,很快地,只要三两个来回,就没有摊主不认识李木云。以食物为缘起,他们会给他介绍东北最流行的做法,会问他“埃及金字塔到底是不是外星人建的”,也会反复提醒他注意换季的穿衣。人们对这个埃及小伙由好奇到发自内心的亲近与关心,没有铺垫,更不需要过程,是近乎本能的亲近。在这里,李木云很快学到一个词,叫“自来熟”。
他把在东北早市的见闻,分享在朋友圈里。想要在比赛中讲东北早市的故事,那些真挚的、真实的、浓烈的感受,很快得到了学院老师的认可和鼓励。
这个埃及小伙儿,用“打比赛”的方式,把接地气的东北早市,讲给中国、讲给世界——在每一次演讲最后,他说:“东北早市,就是我眼中的中国。”
02
他与哈尔滨双向奔赴
6年前,李木云在埃及开罗读大学本科时,开始学习汉语。因为中文老师姓李,全班所有同学的中文名字都姓李。这让李木云第一次意识到中国人对“家”和“家人”的执念。
来中国之前,他对哈尔滨几乎一无所知,哈尔滨是“他的第一个城市”。申请学校时,他和几个同学不约而同选择了中国的学校,只有他成功录取。气候的反差,是这座被誉为“冰城”的中国城市吸引他的原因。
这场“双向奔赴”后,在哈师大,李木云和中国的研究生一起上课,被中国学生严谨的专业态度所感染。“来了之后我怎么发现我的中文不够好呢,因为他们(同学和老师)跟我交流,会用到很多成语和复杂的语法。他们对我的要求很高,我对自己的要求也必须很高”。
刚入学那会儿,他的HSK(汉语水平考试)六级成绩是132分。在这里不到半年,成绩提升到了211分。老师对他学习中文的评价是“极其自律”。
两年前的冬天,李木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飞机落地北京后,他坐高铁抵达哈尔滨,来到了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
那一天,哈尔滨零下十几度,天空飘着雪,大地白茫茫一片。出车站后,他一下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寒冷。过去20多年,李木云从没离开过养育他的非洲大陆。故乡埃及开罗冬季的平均温度是21摄氏度。来哈尔滨之前,他从未见到过雪。
仅从地理位置和气候而言,哈尔滨和开罗截然不同。但李木云很少用“寒冷”来形容这座城市。哈师大附近的这片早市,成了他深度走进这座城市的“入口”。
每个星期,他都会有两三次在早市深度采购,因为要自己买菜做饭,他很快融入中国饮食文化中。别人逛早市二三十分钟,他每逛一次至少一个半小时。 “食物不涨价,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和平常一样,李木云轻车熟路,走到常去的肉铺和老板讨论牛肉的做法。只买过一两次,他就成了老板的老主顾。东北早市消弥了他与哈尔滨的陌生, “那时候几乎天天去早市儿,不到两个星期就完全适应了哈尔滨的生活。”
早市不仅浓缩着东北人的生活气息,也处处体现着中国的地大物博。在埃及,蛋只是蛋。来到中国之后,他才知道蛋竟然有这么多种,不仅有普通的鸡蛋,还有松花蛋、鹌鹑蛋、咸鸭蛋……
来哈尔滨之前,他通过中文了解中国的历史。如今在哈尔滨的早市里,他通过热气腾腾的“尔滨”生活,“解锁”了更多地道的东北话:“笨鸡蛋”不是指鸡蛋是笨的,而是土鸡蛋,代表着农民家散养的、没有喂养饲料的、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土鸡产的鸡蛋……03
安全感和归属感
来自这片土地上的人
李木云用“手拿把掐”来形容自己的中文水平。在哈尔滨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习后,他计划在中国的大学申请博士研究生,希望自己以后能够从事中文教师的工作,延续与中国的缘分。
在哈尔滨,他去过中央大街、太阳岛、龙塔、省博物馆……生活主要“依早市而生”,这让李木云常常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留学哈尔滨期间,他见证了“尔滨”的火爆出圈。他现在“第一骄傲”的事儿,就是在哈尔滨即将举办亚冬会。“希望越来越多外国朋友来,从亚冬会、从东北早市、从城市文明,从各个角度打开哈尔滨。我觉得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还很不够,哈尔滨有特别多美好应该被挖掘。”
因为“打比赛”和旅行,他去过沈阳、北京、上海等很多地方,但它们在李木云看来,都只是“挺好的”的中国城市。他最喜欢的地方,仍然是哈尔滨。吸引他的终究还是“人”: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还有这座城市的人情味。
“在哈尔滨,和东北人交朋友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也不需要刻意和他们拉近距离。”在李木云看来,通常一两分钟,和对方开一个玩笑,就能成为朋友了。即使语言不同,有时候不能全部听懂,但他还是能立刻get到他们的意思。东北人身上天然的幽默感与淳朴,常让他想起家乡开罗。人们都那么爱开玩笑,那么普普通通却实实在在。
“不管你是哪一个国家来的,埃及也好,俄罗斯也好……外国人来中国,最需要的其实是归属感。”在李木云看来,虽然他是一个外国人,但在哈尔滨,在东北早市,他觉得自己“不是外人”。
除了归属感 这座城市带给他安全感 因为“安全感是人给的 人与人之间 发自内心的真诚”编辑 | 徐菁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来源 | 新晚报、哈尔滨日报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