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麾下,猛将如云,但其中有一位比较特别。他知识渊博,文武兼备,是毛主席的军事高参,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教育家和军事理论家,更是一位能征善战军政全优的军事指挥员。毛主席亲自邀请他担任自己的军事教育顾问。
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亦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建设和巩固新生政权中,他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位深受毛主席信任和重用的将军就是郭化若。
郭化若和毛主席相识于一封信1925年,郭化若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在校期间,受到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影响,开始接触共产主义,并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
1926年,由于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这一阴谋引起了郭化若的强烈愤怒和反对,受此影响,郭化若决定退出国民党。此后,蒋介石曾先后两次亲自过问郭化若的情况,并下令调他当参谋秘书,希望借此将他拉到国民党阵营中,但遭到了郭化若的坚决反对。
大革命失败后,郭化若去苏联留学,进入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当他听说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红军队伍不断壮大的好消息时,心情十分激动。并于1928年冬回到了祖国,开始了他的革命征程。
1929年1月初,蒋介石对井冈山上的朱毛红军发起围剿。为了打破僵局,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和朱德经过仔细商量后,率领红军主力下了井冈山,转战在赣南闽西之间。
这时,尚不知道真实情况的郭化若前往江西,寻找朱毛红军。当时,整个南昌正处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和控制中,郭化若躲过敌人的搜查,找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究一无所获。于是,他只好返回上海。
不久,他便打听到了朱毛红军的现状,开始向闽西方向行进。8月2日,郭化若到达龙岩地区,见到了红四军第三纵队的队长伍中豪。
郭化若一见面,便着急地问道:“你知道毛委员长现在住在哪里吗?我能不能去见他?”
“哎。”伍中豪叹了口气,“毛委员刚刚离开,他无奈离开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了。”紧接着,伍中豪便向郭化若详细说明了毛泽东的情况。
幸运的是,郭化若在第二天便见到了朱德,短暂寒暄后,朱德对他说道:“第二纵队刚刚成立,那里缺干部,纵队多次请求前委给他们派参谋,一直没有合适的。如今,你正好来了,就先去二纵队当参谋吧。”
很快,郭化若便走马上任,来到了二纵队。没过几天,他便率兵以弱胜强,打出了我军以少胜多的一个战例。自此,郭化若一战成名,在军中逐渐树立起了威望。
尽管打了胜仗,但经过在部队中的实际体验,郭化若察觉到其中存在的种种危险因素。例如,当时的部队军政素质不高,存在打骂士兵、虐待俘虏、军阀作风等,这让他深感忧虑。
在此期间,郭化若在《前委通讯》第3期上,读到了一封毛泽东的长信。文章中,毛泽东将红军在下山以后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思想作了深刻总结。郭化若读后十分赞成毛泽东的观点,并折服于他精辟的分析和独到的思维。
此外,在担任二纵队参谋期间,他发现基层干部和士兵都对毛泽东的离开表示不解,十分牵挂他,加之红四军由于作战失利,思想变得更加混乱。
考虑到这些,郭化若暗想:一定要想尽办法让毛泽东再次回到红四军来。
9月下旬,朱德在上杭太忠庙主持召开红四军党的“八大”。会上,大家各持己见,始终争论不休,会议开了三天,结果却毫无进展。
看着吵嚷不休、毫无进展的大会,郭化若心中十分焦急。于是,他向大会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我和彭佑联名写信请毛泽东回来主持大局。大家听后,一致同意。
就这样,在郭化若的巧妙周旋下,会议总算有了一个进展。当天晚上,郭化若专门交代了一个平时工作机灵的通信员谢捷胜将这封信连夜送到了毛泽东的住处。
郭化若在信中写道:
“……你离开红四军的官兵,我们广大的基层干部战士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你。红四军的工作离不开你的建军思想与一套做法。我们热忱地盼望你早日回来主持红四军的工作,率领我们继续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红四军在转战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让越来越多的同志意识到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11月26日,毛泽东正式回来,担任前委书记,重新主持前委工作。
“毛委员回来了!毛委员回来了……”消息不胫而走,红四军的战士们显得十分高兴,同样兴奋的还有写信的郭化若。
毛泽东回来的当天晚上,他便跟朱德打听起了郭化若:“有个叫郭化若的,他现在在吗?”
朱德说道:“有,郭化若现在在二纵当参谋长,他的工作能力不错。”
11月28日,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会议在汀州召开,郭化若收到了参会通知。这让他心情十分激动,因为他即将见到期盼已久的毛泽东。
会议当天,郭化若早早来到会场,不久,毛泽东在朱德的陪同下也进入了会场。
郭化若见到朱德后,转眼看向了他一旁那个有些消瘦的、高个子男人,当即意识到这位就是毛泽东。于是,他快步走过去,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毛委员好,朱军长好。”
“哈哈哈,郭化若,你来了。”朱德急忙拉着他的手,跟毛泽东介绍道:“他就是郭化若,黄埔四期的,一回国就急着找你。”
毛泽东走上前去,伸出双手紧紧握着郭化若的手,感动地说道:“给我写信的那个郭化若就是你吧?好啊,信写得很好,看来我们红四军又多了一位秀才。我听朱军长说,你在二纵队干得不错呀。”
说着,毛泽东又高兴地跟朱德说道:“以前,人们总是说‘秀才遇见兵,有理也说不清’,我看呐,这两句话放在郭化若身上,可是要改一改了,应该说‘秀才会带兵,有理说得清’。”
“好啊,改得好,改得甚好,很有道理嘛。”朱德说罢,跟毛泽东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郭化若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道:“谢谢毛委员和朱军长的鼓励。我们红四军的全体官兵一直都在盼着毛委员回来呢。”
“郭化若是我们共产党的秀才,是专家学者”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虽然开始在正面战场上抵抗起了日本侵略者。但由于国民党始终强调抗战是政府的事,不敢广泛发动群众,这一片面的抗战路线使得日军不断攻击我军弱点,导致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仅在15个月里就接连丢失广州、武汉等重镇,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沦陷。
忻口战役战败后,郭化若给毛主席送去了电报,毛主席接过电报看了看,神情十分严肃。一把将电报重重地扣到了桌上,恨恨地说道:“这些顽固派,真是花岗岩脑袋,这样怎么可能不打败仗?否定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搞运动战跟阵地战的结合,一个劲儿往死里打,结果处处招架,处处要挨打。”
见毛主席生气的样子,郭化若也不敢作声,正准备悄悄往外走时,突然,毛主席对他说道:“化若,虽然对于国民党那个顽固派消极抗战的行为我们要进行坚决的斗争,但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也要注重方式方法,耐心去做说服工作,尤其要做好中下层军官的工作。我想了想,你擅长写文章。你看,你能不能写一些古兵法文章,宣传一下运动战的思想。国民党的长官,搬古兵法,他们能听懂,也听得进去,要是跟他们讲马列,他们也不会听。”
毛主席短短一番话,看似简单,但这任务却很重。要借古兵法宣传我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并促使广大干部“古为今用”,运用其中有用的东西指导抗日战争。要想通过一篇文章涵盖这么多内容,很显然,这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并对作战指挥有相当程度的研究才可以做到的。
深知责任重大的郭化若,立即开始钻研起古兵法来,并通过与当下的抗战形势有密切关联的古代战例,从分析战例入手,以古喻今。
1939年2月和4月,郭化若先后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赤壁之战及对民族抗战的启示》和《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这两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党内外极大反响。不少国民党军中的将领甚至专门来信,表示:“令吾深省”、“文章可谓切中时弊”。
毛主席也对郭化若的文章大加赞赏:“化若,你开了一个好头呀,文章应该继续做下去。”
不久后,在毛主席的鼓励下,郭化若萌生了研究《孙子兵法》的想法。当他跟毛主席说后,毛主席当即说道:“好,就是要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的书,要精滤其中最优美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对战争指导的法则,并用新的内容充实它。”
随后,毛主席给了他一些精辟而深刻的指点:“研究孙子,首先必须要先对孙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哲学思想以及他以前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再来研究《孙子兵法》本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并且能很快融会贯通……”
此后,在毛主席的鼓励和指点下,郭化若开始深入研究,用时整整3个月的业余时间,终于写成了《孙子兵法初探》,全文洋洋洒洒四万言。
该文一经刊发,就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毛主席也对这篇文章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他做公开演说。
一次,周恩来去找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正好遇到了正在向毛主席报告情况的郭化若。周恩来见到他后,高兴地说道:“你写的那篇关于《孙子兵法》的文章蛮好的嘛,一些国民党军官还跟我打听,问我你跟郭沫若是不是兄弟呢。我告诉他们,郭化若是我们共产党的秀才,是专家学者。”
毛主席也赞同地点点头,说道:“看来,我们化若研究孙子可算是出名了。”
毛主席认真听取郭化若意见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消息传来,举国沸腾,人们沉浸在一片欢喜之中。和平似乎要在一夜之间降临到战乱频仍、苦难深重的中国了,老百姓热切期盼着和平民主的到来,期盼着一个新的国家的建立。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朝人们预想的方向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走到了一个分岔路口,这是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大决战。
为了顺应民意,争取和平,毛主席应蒋介石三次电邀,乘专机来到重庆,与国民党展开和平谈判。
经过激烈复杂的斗争,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国民党被迫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等条约。双方协议的签订,不少人认为和平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但事实并非如此……
10月11日,毛主席顺利返回延安。当时,郭化若正因身体原因住在和平医院接受治疗。当他听说毛主席回来的消息后,第二天他便立即出院,抱病去看望刚刚回到延安的毛主席。
毛主席一看是郭化若,心中十分高兴。因为他也正打算去找他,听听他对当前国内局势的看法。
毛主席点了一支烟,吸了一口后,问道:“国共两党刚刚签订了《双十协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全国人民都热切期盼着和平的到来,大家渴望和平几十年了,如今终于来了,这毫无疑问是一件了不起的好事。不过,”郭化若话锋一转,叹了口气,严肃地说道:“我一直认为蒋介石这个人靠不住,依我看,内战可能会爆发,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或迟或早。”
毛主席听罢,深深地吸了口烟,又问道:“那依你看,现在该怎么办呢?”
“主席,我目前考虑地还不成熟。依我看,敌人很有可能会借口受降,部署进攻我们解放区,内战还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说到这里,郭化若担心自己的想法不够全面,便停了下来。但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却对他的看法十分感兴趣:“你继续说,说下去。”
“主席,我们的作战方针,是按照之前早就确定了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可以运用苏区反‘围剿’的经验,打运动战。我军的作战目的应该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而不应该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郭化若的这番话正说到了毛主席的心坎上,毛主席忍不住插话:“存人失地,地终可得,存地失人,必人地两失。”
郭化若深以为然,接着说道:“主席,还有一点,当前的问题就是要防止有的人产生麻痹,缺乏做好应对突发事变的准备。”
“还有呢?往下讲,继续。”毛主席追问道。
“暂时我就想到这些了。”郭化若老实说道。
“谈得很好。”毛主席笑着夸赞道。
过了一会,毛主席想起郭化若的身体情况,急忙关心地问道:“你一定要抓紧时间养好病,军事上需要你的地方还有很多。”
事实证明,郭化若的判断十分准确,蒋介石果然靠不住。
《双十协定》签订后的第三天,老蒋就秘密颁布了《剿匪手本》:“要求各部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达成任务”。与此同时,各路国民党军正快速集结,酝酿向解放区发起攻击。
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郭化若也终于踏上了阔别已久的战场,率部参战,立下赫赫战功。
1955年,郭化若被授予中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中,1982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郭化若又笔耕不辍,写下大批军史文章。
1995年11月26日4时14分,一代红色儒将、毛主席的军事高参郭化若永远闭上了眼睛,离开了我们,结束了他辉煌灿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