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几场官司以后,我自己成立了一家法律服务公司

张开评论 2025-03-20 03:29:38
2020年夏天,我站在法院门口的台阶上,攥着刚拿到手的胜诉判决书,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普通人打官司,真的太“难”了。这种“难”不是输在法理上,而是输在信息差里。 那时我代理了一起亲戚家的拆迁补偿纠纷案,对方请了专业律师团队,而我的亲戚连“举证责任”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我亲眼看着他在庭上被对方律师用法律术语绕得晕头转向,最后稀里糊涂签了一份对自己不利的调解协议。那场官司让我憋屈得整夜失眠——法律明明保护公平,可普通人连“游戏规则”都看不懂,谈何公平? 一、从“法条搬运工”到“法律翻译官”后来我陆续帮朋友处理了几起劳动仲裁和合同纠纷,发现一个共性:许多人不是输在“没道理”,而是输在“不会说话”。 比如老张的讨薪案。他辛辛苦苦干了半年工地,老板拖着3万工资不给,手里只有微信聊天记录和工友证言。我教他把零散的聊天记录按时间线整理成表格,标注出关键对话;让工友们签署书面证词时避开主观情绪,只陈述客观事实。最后仲裁庭上,对方律师刚想用“证据不足”反驳,老张直接把30页带编号的证据册拍在桌上,对方当场哑火。 这件事让我顿悟:法律服务不该是高高在上的“法条复读机”,而应该是把专业术语翻译成人话的“说明书”。 二、创业踩坑:99%的人不懂自己要什么去年注册公司时,我满脑子都是“线上法律咨询”“智能合同生成”这些时髦概念,结果开业三个月,咨询量还没超过两位数。直到某天,一个客户在电话里冲我吼:“你们律师能不能别总让我看《民法典》第XX条?我就想知道怎么让我前夫把孩子的抚养费交了!”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我连夜把官网首页的“专业团队”“AI赋能”全删了,换成两行大字:“打官司前必做的3件事”“对方耍赖时,这5句话能救命” 第二天,咨询电话被打爆了。 三、我们不做“正义判官”,只当“风险警报器”现在公司的服务清单里,最受欢迎的反而是两项“非典型”业务: “吵架急救包”帮客户把微信吵架记录整理成有效证据,教他们怎么在调解时避开情绪陷阱。有位女士靠我们整理的“话术清单”,在离婚谈判时多争取到15%的房产份额。“防坑体检表”给小微企业主的合同做“漏洞扫描”,用红黄绿灯标注风险。有家初创公司靠这份表,发现合作方在违约条款里埋的“地雷”,直接避免了两百多万损失。最近团队在开发一套《普通人法律生存指南》,把打官司拆解成“挂号—检查—开药—复诊”四个步骤。有个客户看完后感慨:“原来法律和去医院看病一样,最怕的不是病重,而是乱投医。” 结语:法律不该是奢侈品上个月回老家,听说当年那位签了吃亏协议的亲戚,现在成了村里的“法律明白人”。谁家遇到事,他都会拿着我们公司出的《维权手册》念叨:“先固定证据,再找调解,最后才是上法庭。” 站在自己创立的公司落地窗前,我突然想起法学院教授的话:“法律人的终极使命,是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守护者。”这条路,我打算走到底。 #宝藏兴趣创作大赛#​#张开律师#​#杭州张开律师#​
1 阅读:36

张开评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