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美军出动全部的19架B2轰炸机,谁能顶得住?全球仅2国能做到

王先生侃事 2025-02-08 15:02:11

早在2024年7月,美国于夏威夷北部考艾岛邻近区域实施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军演练。在此阶段,美军借助一架隐形轰炸机——B2,并动用费用相对低廉的导向导弹,成功摧毁了一艘前任美国海军的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

B2隐形轰炸机在演习中模拟击沉了美军战舰。

针对本次演练中B2展现出的卓越性能,美军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其优越的隐形能力,该特性使B2能够“突破防卫森严的领域”。

而于高处翱翔时,“遭雷达侦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若其投入战斗,恐甚少国家能够应对。

这就引起了大家的探讨:若美国军方全数派遣其现有的19架B2隐形轰炸机执行任务,能否有效应对这一军事行动的国家目前鲜有。B2轰炸机因其出色的隐形技术和远程打击能力,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携带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对敌方的关键设施、指挥中心以及重要军事目标实施精准打击,对防御体系构成重大挑战。然而,评估“谁能顶得住”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1.**防御系统**:具备先进的防空系统、雷达网络和电子战能力的国家能够有效地探测、追踪并拦截来袭的B2轰炸机。例如,拥有S-400、爱国者等高端防空系统的国家可能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2.**情报、监视与侦察(ISR)能力**:及时准确的情报收集对于预测和应对B2轰炸机的行动至关重要。拥有强大ISR能力的国家可以提前发现并定位这些轰炸机,从而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3.**反隐形技术**:研发和部署专门针对隐形目标的探测技术和装备是应对B2轰炸机的有效途径。这包括使用特定频率的雷达、红外探测设备等。4.**网络战与信息战**:通过破坏敌方的通信网络、干扰情报传递,可以削弱对方对B2轰炸机的指挥控制,使其行动变得难以协调和有效。5.**联合防御机制**:在国际层面,通过建立多国联盟或防御协议,共享情报、资源和战术,可以增强对潜在威胁的集体应对能力。总之,虽然B2轰炸机的强大性能对许多国家构成了威胁,但通过综合运用先进的防御技术、情报收集能力、反隐形策略以及国际合作,某些国家仍有可能有效地应对这一挑战。然而,具体的应对效果取决于各国的具体战略准备、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实际操作中的执行效率。从当前形势审视,仅有两个国家具备此能力。

追溯至苏联时期,俄罗斯便着手建立全面的防空体系,历经发展,现今俄罗斯已具备健全的防空防御网络。

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

谈及此,某些听众或许会嗤之以鼻,鉴于自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境内频有“遭受攻击”的通报传出。

这进而引发了普遍的疑虑,“难道俄罗斯的防空体系实际上并不卓越?”继而促使人们开始质疑,中国早年间采购俄制S300/S400防空系统的决策是否存在失误。

然而从客观视角分析,俄罗斯出现此类状况,并非单一源自其防空系统的缺陷。

俄罗斯作为全球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其辽阔的疆域无疑给防空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俄罗斯为全球领土面积最大国家。

换言之,当前俄罗斯的防空系统无法实现全面拦截来袭导弹和飞行物体,而且防空导弹的成本高昂。为了确保百分百拦截所有来袭目标,所需投入的防空导弹数量需远超预期,至少为来袭导弹数量的若干倍。

关于俄罗斯当前的经济形势,业内专家心知肚明,他们深知大规模动用充足的防空导弹执行拦截任务并非易事。

然而,假使威胁并非源自导弹,而是美国总计19架B2隐形轰炸机的攻势,俄罗斯则展现出相对较高的能力,应对并抵御这一挑战。

美国的B2轰炸机群。

鉴于B2的供应本就紧缺,每损失一架便减损一分战力;而基于当前俄罗斯的防空网络效能,大规模阻击并拦截来袭的B2轰炸机并非难以达成的目标。

除俄罗斯外,中国有能力抵御美国全部19架B2的攻击,并值得注意的是,与俄罗斯相比,中国击落这些轰炸机的可能性显著更高。

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在“反隐身”雷达技术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

“隐形飞机”实现“隐形”,并非意味着能即时遁入无形,而是借助特定的隐形涂层与精心构造的机体结构,有效减小其雷达散射截面,从而使得雷达探测其目标的距离显著延长。

美国B2是隐形飞机。

举例而言,假设当前拥有一款性能可靠的雷达系统,其探测范畴可达200公里,正用于执行监控作业。

在较远距离处,一架隐形飞机与一架非隐形飞机正向雷达区域飞行。非隐形飞机于距雷达200公里时便被雷达侦测到,然而,由于隐形飞机具备极低的雷达散射截面,即便其抵达距雷达200公里的位置,仍未能被雷达识别。

隐形飞机持续接近雷达,在飞行至与雷达可能相距仅数十公里的位置时,因距离足够接近,雷达最终侦测到了隐形飞机。

这仿佛是一个人自远而近向你奔跑的情景,随着他的接近,你能够清晰地察觉到他身上每一个细微之处。

【雷达探测飞机原理】

掌握了“隐身飞机”实现隐形的原理之后,制定相应的对策便显得较为直截了当。

要么采取粗犷策略,大规模且高密度布设雷达,要么实施精准战术,运用特化设备,例如专门针对隐形技术的雷达系统。

相比之下,中国与俄罗斯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现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备充足的财力与资源,有能力研发并部署防空导弹系统,建立覆盖广泛的雷达网络。

鉴于中国雷达科技领域迅速发展,中国已具备研发更为精进“反隐形雷达”的丰富实践知识。

中国研发出反隐身雷达。

现阶段,若撇开先前中国自俄罗斯引入的S300/S400防空导弹系统,聚焦于中国自主研发的防空导弹体系,则近程装备有红旗16,中远程则配备红旗22,而远程则部署有红旗9……

这些尖端的防空体系构建了三层防御层,足以抵御美国仅有的19架B2轰炸机的突袭。

实际上,美国深知B2在规模上处于下风,单次派遣一至两架B2对较小的国家或区域实施打击是可行的,例如,在上个世纪末,美国曾使用一架B2对南联盟进行了轰炸行动,期间引发了一起所谓“误炸”中国驻南大使馆的争议事件。

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轰炸。

二五年后,《外交官》这本美国媒体曾发表文章对该事件作出评述:

彼时,中国为全球非西方国家中经济总量与国防开支之最,而美方对华大使馆的突袭事件凸显出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单极世界中展现出的史无前例的恣意行动力,堪称该时代权力顶峰的缩影。无

然而,鉴于中国持续强化其本土防御网络并构筑区域拒止/反介入战略,美国日益对其“享有史无前例的自由行事能力”的信念产生动摇。

中国的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美国空军退役上校马克·冈辛格曾指出:

自七十余载以来,美军凭借其在全球任何挑战场景下执行大规模远程攻击的本领,确保了其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冷战的落幕,美国军事预算持续缩减,并且未能取得足够的隐形轰炸机,这导致其当前的领先地位显著减弱。无

鉴于B2的开发与制造成本极其高昂,美国遂将“主导地位”的复兴期望寄托于B21计划之中。

美国研发B21隐身轰炸机。

针对这款新型隐形轰炸机,马克·冈辛格提出:

美国空军为了在对抗中国时取得胜利,据评估至少需要动员三百余家轰炸机,此计划中包括了二百二十五架近期露面的B21轰炸机,以及若干数量的B1和B52型号轰炸机。无

然而,美国正面临严峻的“工业化衰退”挑战,准确预测何时能大规模生产B21机型颇为困难。

0 阅读:31

王先生侃事

简介:喜欢的点个关注,每天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