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9日,广州康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盛生物)于深交所创业板上会通过。
招股书显示,康盛生物本次发行股票数量不低于3150.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低于25.00%。预计募集资金6.75亿元,其中3.35亿元用于血液净化产品生产基地扩建项目、1.79亿元用于血液净化技术研发项目、0.60亿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0.41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0.60亿元。
翻阅招股书发现,康盛生物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公司以经销模式为主,经销名单中存在多名前员工,且回款能力较弱。针对上述情况,发现网向康盛生物公开邮箱发送采访函请求释疑,截至发稿前,康盛生物并未给出合理解释。
产品种类较为单一
公开资料显示,康盛生物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主要从事血液净化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产品和服务覆盖血液透析和血液吸附两个领域。
2019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康盛生物实现营收分别为3.74亿元、4.02亿元、4.22亿元和2.09亿元,其中2020年和2021年同比增速分别为7.38%和5.14%;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8亿元、0.67亿元、0.81亿元和0.40亿元,其中2020年和2021年同比增速分别为16.37%和20.95%。
来源:Wind(康盛生物)
结合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环境、市场占有率及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初步测算,康盛生物对2022年的业绩作出了预计:2022年预计实现营收4.50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了6.5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71亿元,较2021年同期下滑了4.20%。
康盛生物表示: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增加,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略有下滑,但血液净化行业整体格局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的市场份额仍占据行业领先地位,与众多终端医院的合作稳定,且公司新产品持续推出,公司仍具备较强的持续经营能力。
来源:招股书(康盛生物)
据了解,康盛生物产品集中于血液净化领域,主要产品包括血液透析产品和血液吸附产品。公司现阶段核心产品为血液透析浓缩液、血液透析干粉和蛋白A免疫吸附柱等。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血液透析粉液实现营收分别为3.65亿元、3.86亿元、4.02亿元和1.96亿元,占康盛生物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7.91%、96.38%、95.13%和93.97%。
来源:招股书(康盛生物)
面对单一业务占比高达九成这一情况,康盛生物在招股书中坦言道,“尽管公司目前正在加大其他产品的研发及市场推广,但上述血液透析产品收入占比较高的情形仍会在短期内持续,公司主营业务产品存在产品种类较为单一的风险。”
经销商名单存在多名前员工
为迅速开拓市场,有效降低公司的产品推广成本,康盛生物以经销模式为主开展销售。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康盛生物经销模式收入分别为2.53亿元、2.61亿元、2.72亿元和1.3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79%、65.10%、64.47%和65.54%。
来源:招股书(康盛生物)
需要注意的是,在康盛生物的前五大经销商名单中存在多名前员工及其配偶亲属系实际控制人的情况。
上述同期内,康盛生物前五大经销商实现营收分别为8925.38万元、7585.57万元、9047.87万元和4480.50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94%、18.93%、21.43%和21.45%。
其中,康盛生物员工曾为控股股东,其配偶父亲现为控股股东的湖南鼎泰、博林康翔,在2019年的经销商名单中排名第四,实现营收1456.21万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3.91%;康盛生物前员工及其配偶系实际控制人的江苏仁厚,在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的经销商名单中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三,实现营收分别为1450.66万元和848.64万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44%和4.06%。
来源:招股书(康盛生物)
除了上述关联关系外,康盛生物回款能力也较弱。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康盛生物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1.60亿元、1.65亿元、1.81亿元和1.9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2.68%、40.96%、42.77%和46.85%。
来源:招股书(康盛生物)
康盛生物表示,公司应收账款账龄通常在1年以内,且赊销客户主要为信用良好的公立医院及部分经销商客户,发生坏账的风险较小。然而,公司近年来应收款项坏账损失却在持续增长着。上述期间内,康盛生物应收款项坏账损失分别为33.15万元、124.67万元、169.58万元和165.75万元。
来源:招股书(康盛生物)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客户销售额和客户数量持续增加,应收账款的总额可能会相应增长。若未来市场环境或者主要客户信用状况发生不利变化,康盛生物可能面临未来应收账款无法足额收回而产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对公司资金周转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记者罗雪峰 财经研究员陈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