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魏国三路大军,进攻蜀汉,钟会主力十余万人,在剑阁被姜维四五万人挡住,钟会怎么都无法前进一步。此时,作为偏师的邓艾,亲率一支奇兵,偷渡阴平,翻山越岭,攻占江由和绵竹,直插蜀汉腹地。
在这种情况下,后主刘禅眼看魏军压境,心生恐惧,于是,在投降派的劝说下,主动投降了邓艾,蜀汉灭亡。
刘禅投降后,立即下令在剑阁抵挡钟会大军的姜维,立即率部投降钟会。
《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艾进军向成都,刘掸诣艾降,遣使敕维等令降于会。维至广汉郪县,令兵悉放器仗,送节传于胡烈,便从东道诣会降。
姜维和将士们正浴血奋战,坚守剑阁,突然,看到皇帝投降了,都愤怒极了,纷纷拔刀砍石,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将士们心中都有一个天大的疑问: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但是,愤怒归愤怒,皇帝都投降了,还打什么呢?为谁而战呢?没有主心骨,就失去凝聚力了。
何况,皇帝都下令让将士们投降了,再战也毫无意义了。于是,姜维只好暂时接受了现实,放弃抵抗,率军投降了钟会。
当然,姜维暂时投降钟会,也是权宜之计,他还有利用钟会恢复蜀汉的计划,这是后话,这里先不做讨论。
也就是说,姜维率军投降钟会,其实是因为刘禅下令,让姜维率军投降的。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如果不是刘禅下令,姜维这四五万人,肯定是不会投降钟会的。
以姜维的性格,忠于蜀汉,他们这四五万人肯定会战斗到最后一刻,宁死不降的。
而刘禅之所以下令让姜维率部投降,是因为邓艾大军压境,心中害怕,放弃抵抗,主动投降了,刘禅投降就得拿出诚意,所以,就下令让姜维也率军投降。
换句话说,姜维投降,是邓艾的功劳,没有邓艾偷渡阴平,迫使刘禅投降,就不会有姜维率部投降。
按理来说,姜维率军投降,这个功劳,应该算在邓艾的头上。
但是,钟会不这样认为,看看钟会是怎么抢功的?
钟会给朝廷上书说:蜀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人兵败逃跑,准备逃回成都。臣派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人,从剑阁,出新都、大渡截击,参军爰青、将军句安等人,紧追其后,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从涪南冲击。臣在涪县为后援,姜维等四五万人,弃甲抛戈,溃不成军,数百里首尾难顾。臣令夏侯咸、皇甫闿等分兵进攻,张开罗网,切断姜维军的归路,姜维军走投无路。于是,臣又写信劝降,群寇没办法,只好解甲投戈,面缚投降,印绶万数,辎重堆积如山,等等。
《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会上言曰:臣敕咸、闿等令分兵据势。广张罗网,南杜走吴之道,西塞成都之路,北绝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绝,走伏无地。臣又手书申喻,开示生路,群寇困逼,知命穷数尽,解甲投戈,面缚委质,印绶万数,资器山积。
钟会说,是他部署作战计划,用兵有方,将贼将姜维等人逼的走投无路,然后主动投降的。对于刘禅敕令姜维率军投降的事情,只字不提。
钟会很聪明,他知道,邓艾偷渡阴平,比他的功劳大,如果收降姜维,再不攒一点功劳,他这个伐蜀主力,十几万大军,一无所获,就很丢人现眼了。
因此,他必须要把收降姜维这四五万人的功劳,全揽在自己的身上,不然,功劳都让邓艾那小子抢走了,一对比,自己不是很没面子了吗?
其实,邓艾之所以能偷渡阴平,灭亡蜀汉,也有钟会的一半功劳。
试想,要不是钟会主力十几万人在剑阁把姜维主力紧紧缠住,姜维能不分兵防守阴平小路吗?如果姜维派两千人去防守阴平小路,邓艾的部队就会全部饿死在深山老林里。
即使邓艾军饿不死,偷渡也不会成功。姜维可是有名的将才,打仗方面不含糊的。
正是因为姜维主力四五万人,被钟会这十几万人牢牢牵制住,姜维无法分身,这才让邓艾钻了一个空子。
因此,邓艾灭亡蜀汉,不能把功劳全部算在他一个人的头上。
钟会上书朝廷,说姜维是被他逼迫的走投无路了,向他投降的,这也可以看出,钟会对邓艾独成灭蜀大功的不满。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