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受疫情影响,全国铁路客流量仅有16.7亿人,比2023年上半年17.7亿的客流量还少了一亿多。
而在2022年的这16.7亿人中,动车组客运量占比达到了76.2%,火车则是24%不到。
那么照此发展下去,慢慢悠悠的绿皮火车会消失吗?现在都是什么人在坐呢?
高铁为什么不能取代绿皮火车
中国铁路最近的一次大提速是在2007年4月18日,当时,国家铁路建设的重点不再是普通铁路,而是时速200千米以上的铁路,这也就预示着“动车”时代的到来。
截止到2022年底,高铁总里程已经达到了4.2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一。但即便这样,高铁仍旧不能取代绿皮火车。
首先呢,时速250公里以上的列车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高铁”,我国的复兴号动车组更是能跑出350公里的时速。
但这对铁路环境要求极高,而我国气候及地形条件十分复杂,不是所有的线路都适合动车组运行的。
比如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的路段,铁路全长1142公里,都是单线非电气化铁路,运行的火车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内燃机车头。
所以火车到了格尔木还需要更换车头才能继续往前跑,之所以没有使用电气化铁路,就是因为电气化铁路面临自然灾害的能力很薄弱。
比如2008年春节前夕,南方突发大雪灾就导致多地线路受损,最后还是靠着内燃机车堪堪守住了春运。
而格拉段昼夜温差超过了40℃,常年风雪,并且有雷暴区段,这就为电网增加了很多的风险,在建设线路供电时,也会增加很多成本,所以内燃机就成了最佳选择。然而动车组的动力来源则是电,这显然是无法满足的。
而且高铁夜间还需要检修,不能运客,所以考虑到实际效益和成本维护等问题,绿皮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被高铁取代。
那么,绿皮火车到底都是谁在坐呢?
绿皮火车哪类人在坐
在动车没有诞生之前,绿皮火车几乎是唯一的运行工具,它帮助百姓将农产品从山里运到城里,更连接着家与学校,承载着下一代“走出大山”的梦想,给予了偏远地区人民“流动致富”的美好梦想。
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月收入在1000以下的极低收入人口有着5.6亿人,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低收入人口有3.1亿人,两者合计有8.7亿人。
同样的路程,高铁最便宜的二等座也能达火车票价的近3倍,这部分居民不是不想消费,而是没有过多的钱去扩大消费。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就像很多人坐高铁用钱买时间一样,他们则是用时间省钱,还有一些则是外出务工的人。
202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有着29562万人,农民工月均收入为4615元。但即使这样,大部分民工的出行首选也会是火车。
总得来说,社会主义国家注重均衡,既要有满足高效率时速350的高铁,也要有时速50的绿皮火车,毕竟大家都有出行的尊严,大家觉得呢?
参考文献:
1. 为什么不取消绿皮火车——澎湃新闻
2. 春运开始了,为什么还不取消绿皮火车——南都周刊
3. 2022年国家铁路完成客运发送量16.7亿人次——人民网
4. 绿皮火车上的旅客:一年打拼的苦,回家路上全忘了——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