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校耿万福被关入补充团,敌人问他什么时候跑,回答:5天内

晋朝古韵中 2025-01-16 14:10:59

1931年,蒋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中,宁都起义发生,随后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宣告成立。

开国大校耿万福,时任红五军财务科科长,于风雪祁连山中,为掩护主力撤退,遭恶匪马步芳俘虏,后被囚禁于补充团内。

敌人询问耿万福的逃跑时间,他答道:“五日内。”

一:主动出击,将自己作为诱饵,成功引诱敌人,最终不幸落入敌方手中。

1936年10月,红西路军含红五军团、九军、三十军,在张国焘错误指挥下西渡黄河,沿河西走廊向新疆进发。

红西路军行进中,马步芳匪部不断对其展开猛烈围追堵截,攻势疯狂。

马步芳为国民党势力,其马匪凶残暴虐。红西路军挺进祁连山时,原3万余人部队已大幅减员,仅剩三千余人。

红军挺进祁连山之际,大批马匪亦如黄蜂般蜂拥而入,迅速占据祁连山区域。

为保存实力,众人决议在敌包围未成前,迅速掩护徐向前、陈昌浩率主力突围,前往延安。

耿万福负责组建200人游击队,作为诱饵不旨在消灭敌人,而是扰乱、迷惑敌方,吸引其火力,确保主力部队免受追击。

任务达成后,耿万福等人需各自筹划返回延安会合事宜。

全队战士虽抱必死决心,竭力完成使命,然马步芳部势力强大,游击队终因敌猛追不舍,被迫离开山区另寻生路。

耿万福等人出山即遭马匪捕获,随即被押解至凉州敌司令部,沿途重兵把守,皆是携带武器的匪兵。

马步青故作姿态盘问:“谁是官员?站出来,我承诺给予优待。”

耿万福事先叮嘱,勿与马匪交谈,勿泄露党内身份。故匪兵尽管呼喊良久,游击队全员保持沉默,无人应答。

土匪头目持驳壳枪先发怒,命令手下挖掘土坑,企图以活埋手段恐吓红军战士。

耿万福向战友递眼色,低声鼓舞:“勿惧!人生终有一死,为革命献身,死得其所。”

敌人束手无策,遂将耿万福等人编入补充团,令其负责修筑凉州至西宁铁路,实则将其作为苦力使用。

耿万福潜于敌营,周围马匪皆是悍不畏死之徒,惯于作恶多端。其势汹汹,看似难以撼动,理论上敌营应极为坚固。

马匪欺压百姓过甚,无视民众生命,引发广泛民怨,内部亦不团结。当地军民仅因暴力屈服于马匪,非真心支持马家军。

这为耿万福的逃跑计划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使其能够顺利实施。

举例说明,团内一敌连长,家中五兄弟皆为马匪,他乃其中最小的一员。

小伙子不识字,某日求助于耿万福,请其代笔为家中老人撰写家书。

年轻敌连长对耿万福说,他四兄皆丧于红军之手,但红军正义,马匪残暴。若非生活所迫,谁愿为匪,皆是命运使然。

洞悉敌情后,耿万福与战友们发现敌人内部松散。他们开始思考策略,计划如何利用这一弱点实施越狱行动。

当时,一行人缺乏党组织指挥,仅凭党员、干部、战士的自觉与协作。大家迫切渴望逃离此地,心中满载对延安的日夜思念。

终于,机遇降临!关键时刻已至,一切准备就绪,只待行动。

二:军民团结协作,共同策划,成功突破重重封锁,顺利逃出敌军的营地,展现了坚定的意志与无畏的勇气。

支持红军的不仅有那位年轻的敌连长,军需官老李同样在暗地里提供了帮助。

耿万福筹备越狱时,勤务兵夏和成先行一步,已率人成功逃脱。

夏和成仅十七八岁,凭借年轻优势,脑子灵活,身手敏捷,胆识过人,成功在墙上挖洞逃脱,实现了金蝉脱壳之计。

事发后,马匪提高警惕,增设岗哨。此时,军需官老李秘密前来,向耿万福传递消息,询问情况。

你何时离开?需准备便服以避嫌吗?当前马匪猖獗,难以应对。

耿万福微笑拒绝对方,答道:“五日内,若想逃,必不让他们擒住,你安心便是。”

1937年8月30日夜,大雨倾盆,视线不佳。此日恰为耿万福预估的五日之限,亦是逃亡的绝佳时机。

行动前,耿万福带了些锅盔作干粮。彼时,敌营长等人在屋内打牌赌博,营外守卫防备松散。

耿万福为防敌营长返回,命通讯班长送手电筒和雨具至彼处,并令其送达后一同撤离。

敌营长暗自窃喜,以为耿万福等人是在谄媚,于是更加放纵,无所顾忌地沉迷于打牌取乐之中。

当晚9时,时机已至。

红军战士身手矫健,耿万福与同伴迅速翻越高墙,径直朝村外小河前进。

耿万福等人毫不耽搁,连续行进了20里路。天亮之际,抵达村口,隐约见到前方有身影,细看之下,确定是位老乡。

耿万福自我介绍后,表示初来乍到,不熟悉环境,恳请老乡协助,将他们一行人送往黄河边。

当地百姓皆知马匪凶悍,无人不惧。一旦被擒,全家老少均难幸免,需陪葬于匪手。

但来的是红军,专行救苦救难之事,老乡决断后,答应为他们引路。

耿万福一行在老乡引领下,距黄河仅剩一日路程。为确保安全,老乡决定先行离开。

耿万福深感老乡冒死引路之恩,决意将身上仅有的两块钱赠予,却被老乡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耿万福多次坚持,双方陷入僵局,最终老乡接受了他的好意,满心欢喜地返回家中。

距黄河约二里,耿万福心生警觉,发现不远处有十几匹追兵马匹停驻。

耿万福得知渡口被敌人封锁,是老乡告知的。随后,老乡带来一名干练的光脚赤膊小伙子,其外貌特征表明,他正是船夫。

知晓耿万福为红军后,红军面临过河难题,年轻船夫爽快应允,随即驾驶皮筏,引领众人穿越汹涌河流。

顺利上岸后,耿万福拿出两元欲谢船夫,船夫摆手笑道:“红军乘我船,无需付费。”

耿万福感激之情难以言尽,紧握小伙子手连声道谢。两人依依惜别,并约定待胜利之时再重逢。

从逃亡至渡河,全程得益于人民群众的深情支持。若无百姓相助,红军战士难以平安脱险。

耿万福因群众支持而力量倍增,意志更坚,心中唯有一个目标:奔赴延安。

三:大雁回归巢穴,不论西方或东方。

越过黄河后,耿万福到达兰州,距延安仍有千余里。他进城寻找住宿,希望能在小店安顿下来。

然而,途中磨难重重,能幸存已是极大幸运,根本无暇顾及是否体面。

耿万福此刻狼狈不堪,衣衫褴褛,盘缠将尽,店主们误以为他是乞丐,纷纷拒绝接待,将他拒于店外。

夜幕降临,仍未找到安身之所,他只得找了一间小土房,打算暂度一晚。

耿万福未料屋内已有两乞丐,遭其粗暴驱赶。这番吵闹引来一位衣着整洁、举止文雅的男士注意。

这位男士主动相助,指向不远处的大宅院,邀请耿万福前往暂住。

兰州因修建机场设有办事处于该宅院,而这位大方的男士即为该办事处的主任。

居住两月后,耿万福从科长处获悉,平型关一战中国军队大胜,重创日军,该部队疑似为八路军。

耿万福面露困惑,科长解释道:“八路军即原先的红军。”

耿万福得知全面抗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收到组织消息,心中异常欢喜。

党组织安排耿万福乘车抵达西安后,随即转乘专车前往延安。

汽车行驶数日后,耿万福见宝塔山渐近,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1937年12月4日,他终抵延安,重归毛主席身旁,喜极而泣。

耿万福归来后,原先在马家军受苦的一千余名同志也相继返回家园。

自补充团成立以来至耿万福逃离,1800余名红军战士中近800人已离去。后续战士们各施其计,亦纷纷脱险。

红西路军战士身处逆境,仍忠于人民与党,无论何种困难,皆竭力寻求归途,如大雁向巢,坚定不移地回归党的怀抱。

1937年12月9日,红五军成立六周年,全军齐聚延安。毛主席立于人群中央,面带笑容,与战士们共同合影,以作纪念。

解放战争后期,耿万福赴东北战场负责后勤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他坚守后勤岗位,持续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1955年,耿万福于解放军授衔仪式上荣获大校军衔,这一荣誉为其丰富多彩的军旅生活增添了极为重要且显著的一笔。

红军勇克远征艰,万水千山视等闲。向历史中为人民谋福祉的革命先辈致以崇高敬意。

3 阅读: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