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被抵制、大冰割韭菜,麻痹人的心灵鸡汤,祸害了多少中国人?

先锋谷影视娱评 2025-02-18 16:46:32

文|知微

编辑|先锋谷

曾几何时,“心灵鸡汤”是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它以温暖的文字、励志的故事,抚慰着当代人焦虑的心灵。

可当“鸡汤”变成一种套路,一种商业模式,它还能滋养心灵吗?

从“国学大师”于丹在北大讲堂被嘘下台。

到畅销书作家大冰被质疑“割韭菜”。

再到复旦“女神教授”陈果的“心灵鸡汤”引发争议。

曾经的“心灵导师”,如今为什么饱受质疑?

“心灵鸡汤”这碗看似美味的羹汤,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陷阱?

于丹“滑铁卢”

2006年,于丹受邀登上《百家讲坛》的舞台。

用略带京腔的普通话,浅显易懂的语言解读《论语》和《庄子》。

并且从女性角度出发,来讲述名著中的哲学。

她把原本高深的国学经典,转化成寻常百姓也能品尝的文化快餐。

一时之间,她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

被誉为“学术超女”。

甚至被媒体冠以“国学教母”的称号。

节目爆火后,于丹开始出书。

首印数高达60万册。

一度登上作家富豪榜第二名。

版税更是高达1500万。

仅次于科幻作家刘慈欣和著名作家余华。

但所有的荣誉,都在2012年戛然而止。

在北京大学的昆曲演出上,于丹作为特邀嘉宾上台发言。

没想到于丹的发言并没有引起观众的共鸣。

反而招致台下北大学生的强烈不满。

原因很简单,观众认为她在昆曲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发言内容空洞,甚至破坏传统艺术的优雅氛围。

况且黑丝短裙的装扮,与严肃的学术场合并不相符。

“北大被轰”事件,给她当头一棒。

也让外界开始质疑她所谓的“国学大师”身份。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更大的风波还在后面。

2015年开学季正值高校迎新之际,于丹也忙着庆贺此事。

她引用所谓的“光绪开学讲话”,以此作为迎新礼物送给莘莘学子。

随后立马引发争议。

但讨论的焦点并非讲话内容本身,而是讲话的真伪。

有网友指出,“光绪开学讲话”并不是史实,而是出自网络小说。

而且此话早已在网络上早已被多次证伪,甚至还引发过热议。

可于丹作为“国学专家”,竟然引用未经考证的网络信息,难免让人质疑。

事后,她删除动态想要息事宁人。

但这并不能平息舆论的怒火。

反而加剧网友的失望,导致她被抵制。

其实早在2007年,于丹就被指出演讲“漏洞百出”。

对经典的解读,只是个人的随意发挥。

断章取义或过度引申,误导观众对经典的认知。

而她讲述的内容,辞藻华丽却缺乏实质内涵。

经此一遭,于丹的“心灵鸡汤”也不再被接受。

还被扒出文章教导女性三从四德。

甚至还让大家用“心”体会雾霾,像享受阳光一样享受雾霾。

而她本身,也多次被爆“耍大牌”。

至此,曾经的国学明星变成众人抵制的对象。

大冰口碑反转

大冰是一个身上贴满标签的男人,也是斜杠青年中的“佼佼者”。

他既是作家又是主持人,还是民谣歌手,甚至还是酒吧老板。

他写书,形成独特的“小蓝书”系列,累计销量甚至突破千万。

这些书里充满着“鸡汤”式的哲理和故事。

讲述着那些在路上的年轻人的梦想、爱情、迷茫。

而大冰也就此成为畅销书作家。

版税收入甚至超过了一些成名已久的文坛大家。

一时间大冰风头无两,俨然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导师”。

但伴随而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的争议。

“油腻”“贩卖情怀”“无病呻吟”各种负面评价涌来。

甚至有人发现他的书里有大量错别字,语言逻辑问题也不少。

可是身为以文字为生的作家,无疑是致命的硬伤。

作品中甚至还有些恶俗内容,被怀疑是在误导青少年。

仔细阅读书中的内容就会发现。

他笔下的主人公形象过于简单且理想化。

遇到困难,总能靠着梦想解决。

脱离现实的故事,让读者难以理解。

甚至众人成年之后再看,只觉得可笑。

但是,书能卖出销量,必然有优点。

可他的优点,只在于营销手段。

为增加销售量,增加读者。

他抓准了对标的人群,多为青中年。

这些人,大多都因为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上的不顺利,需要“心灵鸡汤”的疗愈。

所以他就专门为这些人开签售会或者演讲,为他们分享人生故事、解决疑惑。

可他以分享故事和人生经验的旗号,却被网友质疑夸大其词、煽动情绪。

在台下观众沉浸在热血氛围中时,趁机推销产品,卖书、卖周边,各种割韭菜。

也有网友分享过,他的活动并不像文化交流,反而更像套路化的营销活动。

2017年,民谣歌手赵雷火遍全网。

大冰曾评价他“长相丑,才华输给时代”。

但很明显,他的眼光并不准确。

随着读者对“鸡汤文”的祛魅。

大冰的作品和人设也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于是,大冰的口碑发生反转。

文字矫情不切实际、内容浮夸毫无用处。

“冰粉”都开始脱粉。

曾经的追捧也变成群嘲。

甚至有人因为他的多重身份,戏称“1冰=15人”。

觉得他像个到处赶场走穴的江湖艺人,整日不务正业。

他的作品不知所云,内容空洞、矫情、做作。

给自己贴的众多前缀标签也成为调侃话题。

甚至在2024年,还产生“冰学”被网友嘲讽。

虚假人设和廉价鸡汤,终究只能博眼球、赚快钱。

一旦被戳破现实,必定会被大众抛弃。

陈果“双刃剑”

陈果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也是因为讲授思修课而意外走红的“女神教授”。

不同于传统刻板的思修课印象,陈果的课堂总是充满着哲理金句。

她把那些看似枯燥的哲学理论与爱情、事业、人生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合。

并且转化成易于理解的人生哲理,被誉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

课堂上的她,神采飞扬、妙语连珠。

外形漂亮又知性,成为众人的“女神教授”。

当时的复旦大学,几乎每一场思修课都座无虚席。

还有不少外校的学生慕名而来。

由于名气太高,她甚至还被央视特地采访。

2010年左右,她的课程视频被学生传到网上后,更是迅速走红。

点击量迅速突破百万。

后来更是依靠自媒体平台,人气飙升涨粉无数。

但是走红也给她带来了不少争议。

有人质疑她的“心灵鸡汤”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缺乏实用性。

也有人批评她的“朋友无用论”是“毒鸡汤”,误导年轻人。

更有甚者,揪住她课堂上读错“耄耋”二字的失误,大肆抨击。

甚至造谣她因此被复旦大学停课。

而“麻木人的心灵鸡汤”,争议也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有人觉得陈果的“心灵鸡汤”,充满哲学但缺乏深度。

她讲爱情时,鼓励学生要独立,不要过多渴望爱情。

讲生活,则是强调“活在当下”,并且要学会知足感恩。

讲朋友,“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

初听时,会觉得她有思想。

让很多人刹那间感觉到共鸣。

但久而久之,却发现远离现实。

甚至让人沉迷于自我感动。

陈果讲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大家心里都清楚。

只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

生活里要面对的事情太多,谁能活成理想化状态呢?

尤其是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下。

“鸡汤式”的安慰,让人产生虚假的安全感。

看似美好,却道理浅显。

甚至还会让人丧失拼搏的动力。

比如陈果多次强调的“自我”。

可身处社会中,谁能保证真正的自我生活呢?

而她口中的享受孤独。

对于旁人而言,或许只是无奈。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批评,陈果没有选择沉默。

她坦然回应,自己只是想分享人生感悟,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并不是让学生死搬硬套地照着她的人生去活。

而“心灵鸡汤”本就是双刃剑,它可以温暖人心给人以力量。

但如果被误读、被滥用,也可能成为麻木思想、逃避现实的借口。

结语

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网友被各种各样的“鸡汤”包围。

有些“鸡汤”能给温暖和力量。

但更多的是空洞无物,甚至带有误导性的“毒鸡汤”。

于丹和国学挂钩的鸡汤。

还有大冰利用文学割韭菜。

以及在课堂上讲脱离实际哲学的陈果。

如今饱受质疑都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是他们的内涵不够,却还想要高调。

是当下 “伪心灵鸡汤” 泛滥的典型缩影。

看似温暖人心的话语,实则是裹着糖衣的毒药。

另一方面是社会在进步,大家更追求现实。

真正有价值的“心灵鸡汤”并非没有。

只是需要擦亮双眼学会辨别。

千万不要被看似美好的语言所迷惑。

1 阅读:38

先锋谷影视娱评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