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眼中合格的太子,为何是朱标不是朱棣?人家选太子有标准的

读书悟道君 2021-09-16 22:54:14

朱棣文武双全,这不是朱元璋对他的评价,而是今人对永乐大帝的评价。那么在朱元璋眼里,选立太子的标准是什么?当太子朱标死后,他又为何选立了孙子而放弃了儿子呢?当时的朱棣又是怎样的情况?且听分析。

朱元璋眼中的合格太子

朱元璋虽然不那么好色,但后宫妃嫔也一样不少。后宫女人们一共为她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其中两子两女早殇,共有38个孩子长大成人。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身,小时候没少挨饿受冻,饭都吃不上,连个正经名字也没有,更不用说读书识字了。因此,成为皇帝的他,对于诸子读书的事情格外重视。更何况,他认为自己的儿子们有天下国家之责,从小就非常重视对他们的教育,而且对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

打江山时条件有限,开国后为教育诸子,建立了大本堂,特意聘请四方名儒到堂中教授诸子。同时,他更重视帮助孩子们的品德教育。总体来说,朱元璋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采取了重言传、聘严师、亲力行的办法。

话说当初老朱登上帝位之后,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差点把祖宗认到宋代,将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拉进自己的家谱。尽管最终没有实现,但他对朱熹的崇拜丝毫没有减退,还是将他力捧起来,将朱熹的《四书集注》定为了科举与学校的教科书。在明朝应试求功名,非读朱熹注解的“四书”不可,后来还一直沿袭到清朝。

这说明什么?说明朱元璋十分崇尚儒学,尊敬读书人,是一个非常传统古板的帝王。所以,在朱元璋的眼中,太子应该是这样的:学识渊博、勤政爱民、德性好。也就是封建帝王的选立太子的标准之一:立贤。再加上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朱元璋首先考虑的太子人选必定是长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嫡生子,马皇后作为老朱的结发妻子,大有唐代长孙皇后之风,老朱十分信赖她,也经常听从她的见意。爱屋及乌,再加上嫡长子的天命说,朱标被立为太子也是迟早的事情。

朱标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被立为世子,时洪武元年(1368年)被正式立为皇太子,确立了他的接班人地位。朱标未满6岁就开始读书,他的老师是著名的学者宋濂。宋濂以道德文章著称,又有教学经验,对朱标的一言一行皆以礼法规劝。在这样的老师教导下,朱标很难不成为一个优秀的儒生。

同时,朱元璋也很注重实践。在朱标刚满20岁时,老朱便令朱标主理日常事务。洪武十年(1377)又下令大小政事要先启奏皇太子处分,然后再奏给他听。

可以说,朱标在朱元璋的强化训练下,已基本成长为符合父亲标准的未来接班人,即使有些不足之处,朱元璋也不会轻易废黜太子,所以,有朱标在,他无需再考虑其他的接班人,当然也括朱棣在内。

那么老朱对于其他儿子们是怎么考虑的呢?为了守好大明江山,老朱最信任的人还是自己的骨肉至亲。因此早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便册封了诸皇子为王。二子朱樉为秦王,三子朱棡为晋王,四子朱棣为燕王,一直到第十子都封了王,而那时朱棣才十岁。

所以,除朱标外,老朱都打算让其他儿子来守好大明这片江山,朱棣也不例外。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朱标没等到登基那天,便死在了太子之位上,这让朱元璋十分痛苦。那么接下来,他该选立谁为太子呢?而此时的朱棣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二选接班人,选了孙子不放心儿子?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出巡,三个月后,太子还京便病倒了,于次年1392年病逝,时年不过三十六七岁。

太子的病逝对65岁的朱元璋打击很大,迁都计划因此而搁置,但不论怎样,新的太子人选还是要尽快确立下来。那么选谁呢?剩余的几个儿子哪个能上得了台面呢?

朱元璋的儿子们当中也有不少干才。在军事上,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和四子燕王朱棣,属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为封藩北边的代、肃、辽、庆、宁五王。由于第二梯队的成员年龄尚小,所以便形成了以秦、晋、燕三王为首,五个年少藩王为辅的北边藩王集团,另有周、齐、鲁王坐镇中原,这些藩王们已经完全可以取代原有的开国功臣了。

本来朱元璋设计好的是三藩鼎力的局势,即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和四子燕王,此三子驻守北边重镇,手握重兵互相牵制,以保朱标之位的稳固。但没想到二子秦王好色成瘾,过失很多,并屡遭训责,当时在皇太子的帮助下才免遭废黜,最终早逝。死后,老朱送他一个谥号为“愍”,意思是可悲,认为他“不良于德,竟殒厥身”。这样一来,勉强形成两强并列的局面。

太子朱标的中途退场,给了朱元璋一个难题。那时二子秦王还活着,如按嫡长子继承制,理应立秦王为太子,但老朱老论如何也不会将大明江山交给一个好色之徒。老朱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四子朱棣,太子朱标过于仁善,新朝固然需要一个仁德的君主,但也需要一位铁腕的君主,朱棣这个儿子就颇有类其父的风范。

但是,老朱是一个传统型且思想顽固的人,一切在面上都得“以礼”示人。所以,他也做不到越过秦王而再从其余儿子们当中另选皇位继承人。再加之,大臣们也反对立四子朱棣为太子,此事两难全,所以老朱也就作罢了。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还有另外一条,那就是在太子这一支大宗中再选皇储,这也是合规合矩的。选谁呢?还是朱式标准,德才兼备的人才,太子朱标的第二子朱允炆。

继承人又选好了,但是那些虎视眈眈的叔父们会服一个黄毛小子吗?这也是朱元璋担心的问题。铁三角组合最稳固,可是二子秦王、三子晋王都先后因病去世,这样,三强只剩一强,朱棣一跃而成为强藩之首。也就是说,只要压得住朱棣,朱允炆这个皇帝就坐得稳。

对于朱棣,朱元璋实际也没有好的策略加以控制,只能在临死之时嘱咐一句,燕王不可不虑呀。但那些可以挟制朱棣的功臣旧将早已被老朱杀得差不多了,究竟还有谁能阻挡这位强藩之首向帝位进发的脚步呢?

祖孙俩人有过这样的对话,朱允炆问朱元璋:如果叔叔们有异心,谁来对付呢?朱元璋反问要听孙子的答案,朱允炆说,以德争取他们的心,以礼约束他们的行,若无效就削弱他们的属地,再不行就只有更换他们的封地,兴兵讨伐是最后一条路。

朱元璋听后,默默点头表示认同。但是我们看到的历史是:洪武三十一年,21岁的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四年后便遭遇了“靖难之役”,之后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反正后来被我们津津乐道的是那位叱咤风云的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

看来,武林争霸,还是铁拳占优啊。

0 阅读: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