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苹果手机登陆中国市场,2011年小米手机发布,在这之前小米做了一年的MIUI,算是对进军手机的准备。
用软件试探,成本小,成果大,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9年3G开始应用,2013年4G铺开,回头看,小米正好在3G和4G发展中间时间点进入,处于移动互联网的上升期。此时进入,小米是懂得时机的。
在苹果手机进入中国市场两年后的2011年,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巨头纷纷离场。彼时的手机市场除了苹果,还有三星和一众的山寨手机、水货手机,华为的主要精力还放在合约机,在市场中默默无闻。此时进入,小米是懂得借力的。
消费者从苹果手机开始接受了智能手机的极简设计风格,这种风格和诺基亚、摩托罗拉的风格背道而驰。此时进入,小米是懂得借势的。
当然,只借不做,等于空忙。小米是懂得进攻的。
以软件整顿山寨,以低价冲击水货,小米一战成名。与此同时,安卓系统越来越流畅,主要源头给力,从而保障了小米手机发展得顺风顺水。背靠中端制造业大国的产业生态,小米又具备了国外品牌无法比拟的优势。
而此后,小米遇到了真正的对手,然而说巧不巧,就在华为手机超越苹果即将超越三星的时候,遭遇了制裁而停滞,这也给了苹果、小米等超越华为的机会。
目前的小米手机业务发展健康,也已经形成了包括手机在内的小米生态系列产品。
回顾小米的发展历史,强大的集成能力、整合能力、品控能力是小米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时机的把握是小米成功的关键能力。
国内电动汽车已经走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政府基本完成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培育。先进入的企业通过不断试错,优化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汽车电动化带来的技术红利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熟,供应链完善,汽车升级智能化下半场的哨声即将吹响,小米在这个时机正式进入汽车行业,让我们看到了小米手机业务成功的影子。
市场方面,特斯拉对应苹果的位置,华为也已经进入汽车行业,并以建设汽车升级新生态为目标,和小米没有正面冲突。比亚迪一家独大,国内传统车企电动化落后,造车新势力发展参差不齐。这一形势和当初的手机市场相似度比较高。
汽车升级智能化下半场与汽车升级电动化上半场不同,汽车智能化更需要生态,最终将融入更大的物联网生态体系。是像华为一样建设生态,还是像做手机业务时一样进入其他可选择的生态体系,对于小米来说是个绕不开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小米需要面对,所有车企都需要决策。
据报,小米的第一款纯电动车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和100多亿元。相比其他车企动辄几百亿的投入,其实并不算高。
以生态建设为目标的华为,累计投入10多亿美元,最高时启用7000人的研发队伍,目前已经开始联合国内传统车企。面对华为这样的对手,如果小米也想做自己的生态,那么小米的投入相对少了许多。
除了华为,一家独大的比亚迪,引领潮流的特斯拉,财大气粗的BBA,不甘落后的美日韩,你追我赶的国内车企,异军突起的新势力,都是小米需要面对的对手,这一形势和当年做手机时有些不同。
小米手机以高性价比作为起始标签,以高品质立足于手机领域。对照手机业务,小米汽车抓住了汽车升级的大趋势,又在新能源市场化初步形成,技术路线确定,技术红利充分挖掘后进入,时机把握得正好。然而汽车的复杂度、单价、生态、更换周期都与手机有很大的差别,小米的竞争对手也和当初有所不同。
在另一个陌生的行业,面对不一样的场景,小米汽车能否再打上高性价比的标签,能否形成独立的生态,还是进入其他生态,就看2024年的表现了。
小米14霸屏,现在车子PPT也是霸屏,反正花钱雇佣水军,就是不花钱搞研发,[得瑟]这就是小米[得瑟]
这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难道是一个笑话?作者的标题写到点子上了。小米先造势后造车。小米的核心能力就是把握时机,组装也好。仿制也罢,不是碰瓷造势,就是在碰瓷造势的路上。
柯基雷、小米柯基公司的黑科技就是投喂柯基犬。
那就是说比亚迪、蔚小理等一众新能源、新势力来的都不是时候,都来早了。所有造车的老总都是饭桶,只有雷军对局势的把控能力最强
强力建议华为发力中端手机,不给小米活路
继续嗨
反正吹牛又不违反广告法
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下半场了,小米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核心科技吗?
看来小米水军费用是真的
留给汽车友商时间不多了,集体接受粗粮吊打
我买小米我就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