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由于清朝末期中国的腐朽没落,诸多列强之中,俄国成为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甚至没有之一。
因为,在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内,沙俄先后侵占、分离出中国领土三百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地图也从秋海棠变成了如今的雄鸡。
哪怕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历史、二战、国力等诸多原因,中国的失去的领土依然没有多少被收回。这些中国丢失的领土,除了被苏联扶持独立的外蒙古之外,绝大部分领土依然在俄罗斯的手中。
所以,哪怕如今中俄已经完成了边界的划定,但是,这3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近乎永久性的失去,仍让每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中国人痛彻心扉。
当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切皆有可能。如今已经陷入俄乌战争两年多的俄罗斯,有没有可能在山穷水尽之时,像他们150年前做的那样,通过出售领土来换取金钱或者资源呢?
这种可能性并非是零。
对于沙俄,国人的印象大多都是噬土如命,对于土地十分贪婪。
许多国家无论是殖民还是侵略,大多数对于侵略的土地是无法完全占据的,因为但凡有理智都知道,侵略占据的土地是很难稳固统治的,而侵略土地上的原住民此起彼伏的反抗,也很容易让吞并这片土地的国家消化不良,进而诞生,诸多内部问题。
然而,贪婪的沙俄似乎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一点,他们对于土地的极致贪婪,让他们从一个小小的中国也成为世界领土第一大国。哪怕是经历多次战争的失败,也无损于这一点。
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噬土如命的沙俄在面临生死存亡时,其实手腕和身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灵活,这一点,从阿拉斯加和一战时与德国签订的条约就看得出来。
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前,沙俄其实不仅仅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而是横跨欧亚美三洲的庞大帝国。
因为,除了位于东欧、中亚、西伯利亚地区广袤的领土之外,在遥远的美洲也有俄国的领土,这片领土就是位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
因为,当年的沙俄殖民者甚至横跨了数万里之遥的西伯利亚,越过白令海峡,占据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
所以,鼎盛时期的沙俄疆土,甚至比苏联领导下的俄国面积更为广泛,横跨大洲更多。
虽然当时的阿拉斯加与西伯利亚一样,是典型的高寒地带,地广人稀,统治难度极高,距离俄罗斯的精华地区东欧地区更是极为遥远。
但这丝毫不影响俄罗斯对于土地吞并的胃口,所以,高达170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就这么进入了沙俄的领土。
但是,18世纪末,沙俄成立俄美公司正式占领阿拉斯加以来,仅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到公元1867年,沙俄就以720万美元近乎白菜价的价格,将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这也是如今美国51州中有阿拉斯加的原因。
为何噬土如命的沙俄,会以如此廉价的价格将占领的土地卖掉呢?
这似乎完全不符合沙俄的作风。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当时的沙俄正与英法陷入克里米亚战争之中。
公元1853年,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的霸权,沙俄与英国和法国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
这场战争参战的不仅仅有沙俄、英国和法国,包括周边的奥斯曼帝国和位于意大利半岛的萨丁王国,都被卷入了战争,
19世纪中叶的沙俄,虽然已经成为本土面积最大的帝国,而且也成为列强之一,但是无论是工业、科技还是本土的经济发展,庞大却迟缓了沙俄,都与老牌列强英国、法国都有巨大的差距。
所以,哪怕这场战争爆发于沙俄本土,在英法等国的支持之下,沙俄仍遭遇了失败,沙河深入小亚细亚地区的触角被斩断,沙俄在多瑙河口、高加索等地区侵占的土地被迫交还。
可以说,这场持续了近10年之久的大规模战争,沙俄在付出52.2万人的伤亡和高达8亿的卢布之后,几乎一无所获,而且,沙俄进一步伸向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地区扩张的触角被打断。
沙俄因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利,而且,沙俄面临的糟糕局面不仅于此。克里米亚战争使得沙俄彻底与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决裂。
而沙俄孱弱的海军使它不得不担心被英国从海上进攻,而距离本土极其遥远的阿拉斯加,也很可能被英国报复抢走。
面临这样的局面,沙俄为了阿拉斯加免遭损失,同时,让美国一定程度上牵制英国在北美的势力,当然,也为了让自己极其沉重的财政负担有所缓轻。
最终经过谈判之后,沙俄以720万美元的微小代价,将面积高达170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地区卖给了美国。
而这样轻易的卖出领土,阿拉斯加并非是个例,实际上,在第1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国先后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苏联成立之后,
为了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新生的苏联政府为了退出第1次世界大战,获得喘息之机,,与当时的德国签订了一个著名的条约《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约》。
在这个合约之中,苏联不但承诺给德国60亿马克的巨额战争赔款,而且,还将沙俄西部最精华的3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5,000万居民,割让给德国。
这个条约一旦付出实践,意味着苏联将失去全国90%正在开采的煤炭,73%的铁矿石,54%的工业和33%的铁路。
可以说,这个条约已经不能算是割肉条约,甚至直接是腰斩。
当然,因为第1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战败,这个条约彻底成了一纸空文。
但是,这个条约成为空文的前提是德国战败,犹如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的美国一样,如果当时的美国也遭遇了巨大的危机或者战败,那么,相信即便收了720万美元沙俄,也会想办法将阿拉斯加地区收回。
所以,如果德国并没有战败,那么,即使苏俄政府当时签订条约的目的是以空间换时间,但是只要德国保持强大,苏联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可,也就是说,当时这一条约也有付出实践的可能。
那么,把时间拉到今天,如今的俄罗斯正在陷入俄乌战争,虽然如今仍保持着国内的稳定。
但是随着战争的持续和战争庞大的消耗,包括欧美国家对于俄罗斯的持续打压和封锁,如果战争变得更加残酷,损失更为浩大,或者俄罗斯境内爆发严重的经济或其他危机,那么,为了保命,以俄国人的一贯作风,将外东北甚至西部分西伯利亚地区卖出去,以换取金钱和其他资源的支持,并非毫无可能。
当然,这一切的根本是实力,如果有足够的实力,即使是个十分离谱的卖地条约,我们也有能力将它付出实践。
而相反,如果我们的实力不够,即便是个天大的馅饼掉下来,我们也没有能力接住,反而会被压死。
实力才是如今世界通行的法则,过去如此,现在也是这样。
北亚才可以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