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违背尼布楚条约,苏联修改加拉罕宣言,边境条约还有几分可信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5-03-28 04:12:34
引言

1858年,清廷忙着挨打,沙俄却忙着画地。嘴上说“帮你调停英法”,手底下却拿着黑龙江左岸的地图圈地为王。

几十年后,苏联人又来了,打着“还你土地”的旗号,转身却把承诺改成“未提及”。条约这玩意儿,还能信吗?

彼得大帝嘴一瓢,清朝东北吃了亏

1689年9月7日,一个本该载入和平史册的日子。中俄两国在尼布楚签下了《尼布楚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外东北一带的边界线画得明明白白。

清廷派出索额图,俄国则是戈洛文出马。这个条约堪称古代中外边界协议的典范,既不是殖民压迫,也没打成割地赔款的丧权内容,而是中俄双方平等协商、互派使节、联合勘界的成果。

条约一签完,清政府把雅克萨、尼布楚两地的侵略者清理干净,还在黑龙江边设立了驻防点,一度实现了东部边疆的相对安宁。

百余年里,黑龙江一线基本风平浪静,老百姓耕种捕鱼、安居乐业。可问题是,沙俄那边不安分。从彼得大帝开始,俄国高层嘴上讲条约,心里却盘算着怎么拿下黑龙江口和整个外东北。

彼得大帝在18世纪初公开宣称:俄国未来要想发展,必须控制黑龙江入海口。这句放在地图上看,意思就等于要切清朝的命门。

此后几十年,俄国一边跟清政府谈判拖时间,一边暗中派探险队勘察地形。1805年,俄军悄悄摸到黑龙江口做非法勘察,摆明了是想吃掉这块肥肉。

等到了1847年,俄国任命穆拉维约夫当了东西伯利亚总督,这位“总督同志”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快黑龙江流域的军事渗透。

他不声不响在黑龙江北岸修堡垒、建哨所,名义上“保护边民”,实际上是一步步蚕食。到了1854年、1855年两年间,俄军公然用军舰沿黑龙江巡逻,建立炮台,强行插旗。

时间推进到1858年,清朝正被英法联军在天津揍得抬不起头,沙俄立刻看准了机会,在5月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下了《瑷珲条约》。这个条约用今天的话讲,堪称“强取豪夺”典范。内容只有一句重点: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全数归俄国所有。这一“共管”名义实为俄方完全操控,清廷根本没有派驻任何实权人员。

更绝的是,这条约连基本程序都没走完。清政府既没上奏朝廷,也没发施行令,压根儿没想承认。可沙俄不管,第二年直接派兵进驻割占地区,还大兴土木搞开发。就这样,黑龙江以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俄吃得干干净净。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仓皇西逃。沙俄又一次扮演“好人”,假装劝和调停,却趁机签下《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彻底承认此前《瑷珲条约》的割让内容。海参崴,也就在这一年,成了沙俄的太平洋门户。

整个过程中,沙俄从不否认自己是利用清朝战乱牟利。他们嘴上讲“友好调停”,手里却拿着地契和军队,一步步将黑龙江左岸、乌苏里江以东的大好河山,变成了自己的军港和殖民地。尼布楚条约,从此变成了一纸空文。

说好的退地呢?“加拉罕宣言”打的是感情牌

时间来到了1917年,沙皇俄国被推翻。布尔什维克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列宁当政,世界局势急转直下。中国这边正经历北洋军阀混战,南北对峙,百姓苦不堪言。

而苏联这个“红色新邻居”忽然向中国递来了一张温情满满的“纸片”——1920年,加拉罕代表苏俄政府,发表了一份宣言。

这份加拉罕宣言说得冠冕堂皇,说苏俄政府要废除一切沙俄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包括《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所有侵占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条文。

甚至还表示,愿意将沙俄侵占的领土“无条件”归还中国。这句话一出,北洋政府、南方革命党人、中共早期组织,统统对苏联刮目相看。舆论哗然,中国知识分子兴奋异常,认为苏联是“正义”的新典范。

然而,这份看起来“白纸黑字”的宣言,后来却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保留了“退还土地”的内容;另一个版本,悄然删去了所有有关“领土归还”的承诺。

事情的真相,直到多年后才浮出水面。原来,这份加拉罕宣言被列为苏联“对外宣传文件”,而非正式外交文件。1924年中苏开始正式建交谈判时,中方拿着加拉罕宣言去交涉,苏联代表却一本正经地表示:“正式文本中并无此内容。”

从1920年到1929年这近十年里,中国政府始终尝试就沙俄遗留领土问题与苏联交涉。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外东北的归属问题,频频出现在谈判桌上。但苏联态度却是步步后退,从不提“退还领土”,最多承诺一些经济权益,比如共享铁路、合作开发。

更让人寒心的是,1929年苏联干脆出兵中东铁路,和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爆发中东路战争。苏联出动正规军,从远东一路打到黑龙江沿岸,最后签订的新协定不仅没归还土地,反而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夺回主导权。

到这一步,中国舆论开始觉醒。那份当年感动万千爱国志士的“加拉罕宣言”,原来只是苏联争取中国民心的宣传品。它既没有外交约束力,也没兑现过一丝一毫的实际承诺。

边界谈了三百年,能信的只有一锤一钉

中俄之间的边界问题,光是签订的条约就有二十多个,从《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一直到《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但真正落到实地、插上界桩的,又有几个地方?说到底,条约不过是一张纸,而领土,却是一寸寸血汗换来的土地。

1911年,清王朝将倾,沙俄还在“临门一脚”。就在清朝即将灭亡前夕,黑龙江巡抚周树模被逼签下《满洲里条约》,这份条约把中国北部边界再往后推1400平方公里。虽然条约最终未被中央政府批准,但沙俄早已派兵进驻该地,界桩插得密密麻麻。

几十年后,到了新中国成立,中苏边界问题依旧悬而未决。1969年,珍宝岛一战打破宁静。中国边防军和苏联红军在乌苏里江上正面对峙,子弹上膛,坦克就位。中国阵地反击成功,打下珍宝岛,也把“边界不是靠嘴说的,是靠血守的”这个道理写进了历史。

直到2004年10月14日,中俄签署《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才算把几百年的边界争议画上句号。这场谈判拖了整整40年,从1964年第一次划界谈判开始,到2004年终于落锤。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说,这是“突破性协议”。而中国人则更关心一句话:这个补充协议是否保住了中国的最后一寸领土?

答案是,是的。协议以“互谅互让”的名义,维持了现状,回避争议点,避免新冲突。但真正意义上的“归还”,从未发生。比如黑瞎子岛,中国至今只收回一半,另一半仍由俄罗斯控制。而这座岛,正是1858年《瑷珲条约》里被夺走的土地之一。

所以,三百年间,一张张纸条换不回一寸国土,真正有效的,是坚守与反抗。哪怕谈判再动听,回不来的土地依旧埋在地图上,等一个能拿回它的人。

边界条约,说到底是国家意志的投影。沙俄违约在前,苏联删改在后,纸上的承诺看起来漂亮,落地时却成了空话。中俄边界的三百年,讲的是土地的故事,更是尊严的故事。条约靠纸,国土靠守。这条真理,不分时代,也不会改变。

参考资料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欧洲研究》-2010年12月22日

中俄《尼布楚条约》-国家清史纂修工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