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统计:4572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 9 钟
随着汽车技术的飞跃发展,整车对电气系统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线束,作为连接控制与供能的关键载体,其质量、可靠性与致性,已成为影响整车性能、安全性乃至用户体验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在电动化、智能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线束早已不只是“电的通道”,而是支撑整车安全、功能集成与品质感知的系统基础。
正因此,AIAG 于 2024 年 9 正式发布了第一版《CQI-35 线束制造系统评估指南》。该指南不仅是行业内首个专注于线束制造系统评估的标准工具,也将成为整车厂与供应商之间构建质量共识、提升体系能力、降低风险与成本的关键抓手。
线束制造工艺流程长、控制点多、人员操作占比高,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都可能导致质量波动,进而引发装配异常、功能失效甚至客户现场停线。为了帮助行业更系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CQI-35标准,公众号将分两期进行解析。第一期(已发布见《CQI-35线束工艺审核指南要点介绍(上)》)聚焦于FMEA、压接、搬运、工防错等-9章的内容,得到了众多工程师与质量从业者的广泛关注与收藏。
今天,我们续带来 CQI-35 的第10章至第18章 精要解读,从电性检测、返工管理、高压线缆、同轴线缆的控制要求,到持续改进机制与现场审核要点,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标准背后的系统逻辑与落地重点。
10Ten装配要求(Assembly Requirements)
节聚焦于线束总成过程的连接确认、布线规范、防错识别与工艺一致性控制,确保线束装配正确、可追溯、无潜在失效。
关键审核点包括:
端子插入确认:关键连接须执行“推-卡-拉-再推”动作并由自动电测系统100%验证。
装配板设计:需避免打结、过长、应力过大等布线问题,捆扎多余线长须纳入PFMEA制计划。
视觉标准与信息齐全:装配板应包含线束图、配色、胶带方式、分支尺寸、条码等关键信息,反映最新工程更改。
同色异型件防混:相似元件不得在同一工位作业,必要时加色标;有混装风险的部件必须100%自动验证或治具防错。
辅助件装配规范:如眼孔端子不得手动剪护套,夹子、波纹管等工装应限位,防止过紧、误包。
返工隔离流程:问题件须按流程隔离,不可直接流入下一工序。
工装维护与人因设计:装配板应避免刮伤线束,具备人因工程及定期保养制度。
11Eleven检验要求(Inspection Requirements)
本章节聚焦于线束总成的尺寸、电气性能、关键结构与视觉外观检验,强调100%全检、自动化识别与追溯机制,确保交付零缺陷。
关键审核点包括:
尺寸检验板:需配备电气-气动锁定夹具,验证所有组件就位并按实际车辆方向定位;尺寸确认合格后方可释放线束。
标签追溯:通过尺寸验证的线束应贴标或电子记录,不合格不得流转。
电气终检板:
1.自动检测:开路、短路、插错孔、插入不完全、密封件缺失、错误连接器等。
2.测试夹具需强制锁定,测试合格方可解锁;失败需质量授权重测。
3,.持继电器、熔丝、二极管等部件的有序插装与全检。
端子保护:测试设备应使用弹簧针与限位针,避免损伤连接器。
端子弯折检测:必须具备防错装置,确保弯曲角度合规。
高频线测试:如以太网、LVDS、USB、同轴等数据线,需进行阻抗、回损、插损、驻波比等功能测试。
自动视觉检查:电测后,需检测端子扩张、TPA/TNA状态、连接器损伤等。
检验通过标识:完成真空、电测、尺寸、自动视觉检查的产品,必须张贴通过标识。
12Televen返工与替换要求(Rework & Replace Requirements)
本章节明确返工控制机制,强调安全件不得返修、返工过程受控、可追溯、需客户批准,确保返工产品同样满足质量标准。
关键审核点包括:
禁止返修的范围:安全关键件一律禁止返工或维修,不合格件须标识并报废。
返工管理要求:
1.所有返工/替换流程必须纳入PFMEA、控制计划及作业指导书。
2.必须由客户质量/工程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返工区域管理:
1.设置独立隔离区域(如红色工位/笼),仅限培训合格人员作业。
2.提供数字化作业指导书与视觉标准,连接器返工须一对一工艺文件。
人员培训与资质管理:每名返工人员需按返工类型与部件进行专门认证培训,保留培训记录。
自动追溯系统要求:
1.系统记录返工明细、人员、工具、检测结果等信息。
2.自动废弃原始检验记录并强制重测。
返工检验要求:
1.检验须使用高分辨工具(如放大镜、图像分析),裸眼检查不可接受。
2.返工照片需电子存档,返工人不得自我认证。
(2.1)外部返工:异地返工须具备与工厂一致的工艺、设备与人员资质,禁止返修关键安全电路(如气囊、摄像头、ABS、同轴电缆等)。
13Thirteen高压线要求(High Voltage Requirements)
本章节聚焦高压线束的焊接/压接质量控制、绝缘性能验证与全流程追溯,确保满足新能源车高压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关键审核点包括:
统计过程控制:高压工序如超声波焊接拉脱力、端子压接力、压接高度/宽度、母排铆钉高度与紧固扭矩角度等,必须实施SPC并保存至项目生命周期结束。
自动化作业要求:
1.剥线与压接过程必须由自动设备完成。
2.压接设备需100%检测异常,如位置偏移、压痕、变形等。
装配过程管控:若连接器允许,应采用自动化装配;否则必须搭配电测系统进行错装锁定,并由质量部判定。
视觉/放大检测:
1.对所有焊接或压接点需进行100%检查,若为人工视觉,则需使用≥8倍放大镜。
2.不可存在任何一丝导体松散或暴露。
绝缘测试:所有高压线束须进行100%耐压测试(Hipot),测试结果需保存至项目结束。
14Fourteen同轴线缆要求(Coaxial Cable Requirements)
本章节聚焦同轴线缆的压接一致性、屏蔽完整性、防错识别与信号性能控制,确保高频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关键审核点包括:
压接异常识别:剪切压接设备须具备100%检测能力,识别内/外导体断丝、飞丝、偏位、绝缘压入、终端变形、密封件缺失或方向错误等。
异常件自动报废:设备需具备毁损功能,压接异常后自动锁机并报废。
压接尺寸检验:
1.每次设备停机后,须对内外导体压接高度、宽度、拉脱力、密封件位置、剥线长度等进行物理测量。
2.所有测量结果须与USCAR验证报告比对并电子存档。
自动装配与防错:终端与壳体装配应自动化,检测TPA位置、连接器/密封件型号、方向与数量。
100%在线检测设备:
1.配备视觉系统,识别终端翘曲、压伤、同心度异常。
2.检测结束后拍照保存,图像保留至少一年。
3.所有同轴线需执行100%耐压测试(Hi-pot)。
X-ray检测能力:需具备X光分析功能,用于识别导体损伤,频率由客户要求确认。
后段工艺控制:如胶带、卡扣等追加工艺,必须确保不影响线缆结构完整性。
15Fifteen条码/标签与可追溯性要求(Barcode / Label and Traceability Requirements)
本章节关注线束及其子件的全流程追溯、标签一致性、防错控制与电子数据管理,确保产品信息可回溯、风险可隔离。
关键审核点包括:
生产信息追溯:每条线束应具备以下信息的电子记录,可供客户追溯:
1.装配日期
2.批次/顺序信息
3.质量警示、返工、换人记录、设备维护历史
4.各测试节点通过状态,包括返工后的重新验证
过程绑定机制:线束分段处理后需打印标签,首回使用时须扫码绑定至下道工序,确保FIFO。
总成追溯标识:成品线束标签须含唯一序列号、客户料号、产线编号、返工标识、装配时间等。
隔离机制:系统应具备电子锁定功能,防止风险零件流入后段或出货。
出货前验证:出货前须对所有条码与二维矩阵码进行100%检查,确保满足客户编码规范。
标签耐久性验证:标签与标记内容需验证在客户使用的溶剂/清洗环境下不褪色、不脱落。
16Sixteen
线束安全计划(Safe Launch Plan)
本章节聚焦新项目导入阶段的质量保障机制与额外检验资源配置,确保在量产初期实现零缺陷交付。
关键审核点包括:
启动计划要求:
1.供应商必须在初次PPAP提交前制定并实施安全启动计划,保障制造过程稳定性。
2.启动周期及退出标准需遵循客户要求。
资源与人员:供应商应按客户要求安排专职内外部资源执行该活动,确保具备受训、合格证据。
检查内容(需设置临时检验站):核查关键尺寸、结构完整性、零件数量、方向、锁止件状态、胶带标准、端子损伤、盘线方式等。
终检条码比对:成品上线前必须核对产品标签与包装标签的一致性,确保出货正确。
经验反馈:所有启动阶段发现的问题与经验教训应记录归档,并与客户共享。
17Seventeen盘线要求(Hanking Requirements)
本章节关注线束出货前的盘线方式、关键区域保护与工装防错控制,确保运输过程中线束不受损、便于装配。
关键审核点包括:
保护关键区域:线束在盘线过程中不得弯折或捆扎关键区域,关键区域需与设计负责人确认。
盘线工装要求:
1.初次PPAP提交前,主产线需配置全套盘线板(含展开图与盘绕图)。
2.工装应包括每一弯折点的限位夹具、分支工具,并能包覆保护连接器。
最小弯曲半径:特种线(如高频线)盘线需满足最小弯曲半径要求,并基于客户标准验证。
防错与追溯:盘线工位必须具备扫码防错系统,确保所有线束在返修后仍需重新过检。
18Eighteen
(Product Support Requirements)产品支持要求
本章节聚焦于供应商在客户项目导入、量产初期及现场支持阶段的资源配置与响应机制,确保快速处理问题、保障交付稳定。
关键审核点包括:
现场支持响应:客户要求时,供应商需提供驻厂支持人员,覆盖试制与 SOP 初期。
项目管理机制:
1.指派专属项目经理,负责项目里程碑跟踪、客户协调、工程变更推进及PPAP合规。
2.项目经理需具备跨职能沟通与问题协调能力,能及时汇报关键问题至高层。
客户工厂支持:
1.每班次需有专人驻点,负责识别不合格品、安排返工、跟踪进展、协调紧急发货。
2.支持人员需配合客户返工审批、作业指导、操作员培训及物料防错识别。
经验反馈机制:所有异常、返工、质量问题及处理经验需记录并及时分享给客户,形成持续改进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