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建新、郑大圣导演的《1921》,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的召开的呈现,再现了一百年前最初觉醒的进步青年的礼赞。本片可以说是对2011年韩三平、黄建新导演的《建党伟业》的平行补充,上一部电影视野更为宏阔,从辛亥革命后的依然半新不旧的中国开始描写,而《1921》则聚焦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上以便更多的细节。相对于《开天辟地》和《建党伟业》以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为主角,《1921》则将李达作为叙述重心,当然这也有其历史原因。1921年,是中共这个创业团队出发的时间,一百年来,这家公司已然是全世界最牛。当年,正是李达最先将中共比喻为“公司”。
李达,1890年出生于湖南永州。出身佃农家庭,留学日本。他与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人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最早成员。1922年,与毛泽东一起合作湖南自修大学。后因不满党领导人的独断专行的作风,1923年李达脱党,但依然坚持马列主义立场、宣传共产理论,其中1937年出版的《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李达是公认的杰出理论家,他一生的主要事业便是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948年底,全国革命胜利在即,李达接到毛泽东的信函——“吾兄为我公司发起人之一,现本公司生意兴隆,望吾兄速来加入经营。”新中国成立之后,李达曾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等职务,也是少有的能够与毛泽东在理论层面进行对话的人。有个性的学者李达,被毛泽东赞为“真正的人”。那么,这位被誉为“真正的人”却并不为绝大多数观众所熟悉的李达,他在1921年是如何表现的呢?
黄轩饰演的李达,是电影《1921》出场时间最多的角色,电影正是以他为叙述中心,讲述中共一大会议召开的前前后后。李达作为一大的筹备人,他与妻子王会悟一起统筹会议,安排行程、寻找会址和安排食宿,这也是李达将中共成为“公司”的原因。《1921》通过李达的目光来聚焦党的一大有其特别意义,毕竟作为党刊主编和第一笔杆子,李达与天南地北的同志们相谈甚欢,他们为共同的目标而激动。面对旧中国的苦难,李达书生意气、家国情怀,又是坚毅执着,这些年轻人都有力量、有温度、有诗意,即便是年龄最大的何叔衡和董必武,也是豪情壮志。他们在上海奔跑,看世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李达作为在上海工作的年轻人,显然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敏感而又深情,积极有干劲。李达在一大召开前剃掉头发,以从头开始的形象迎接新变化。李达和倪妮饰演的王会悟天台休息,谈理想,说现实的“洋火”和革命的火种,唱国际歌。李达更是在屋顶上迎接初升的太阳,拥抱新的阳光。
《1921》中也很明确的表现了李达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分歧,他不赞成马林要求的领导权和财务审核,而张国焘则私下与马林会谈。李达的意见则是中国具有独特性,中国革命要由中国人主导,这也是毛泽东的根本看法,中国革命要由中国人自己走出来。出身佃农家庭的李达,性格坦荡直接,这也是他与时任中央领导等人产生矛盾而脱党的原因。事实证明,在未来的岁月里更是加大了他们的作风错误和政治立场的偏差。而李达虽然脱党,却是一直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如今,中共这家“公司”在新时代不断取得理论和思想上的进步,“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论断,就是最新的发展。人心背向,就是共产党人存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