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尤其是在贸易和科技领域。
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压制措施,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那些措施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影响,也对全球产业链和国际秩序带来了冲击。
2018年,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起初,美国仅对25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随后不断扩大范围,最终涉及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
那一系列关税措施,直接导致中国对美出口企业面临成本上升、订单减少的困境,许多外贸工厂不得不削减产能。
贸易战之后,美国又将目光转向高科技领域,试图通过技术封锁遏制中国的发展。
2022年起,美国开始限制中国购买最先进的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
那一措施,也对中国科技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华为的新手机因无法使用谷歌服务而导致销量大幅下滑。
此外,中国企业在获取高端芯片制造设备,如荷兰ASML的光刻机时也面临重重阻碍。
除了经济和科技领域的摩擦,美国还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施加压力。
美国军舰频繁靠近中国岛礁,中美军舰和军机近距离遭遇的事件不断增加,有时距离甚至不到100米。
那种军事对峙不仅增加了误判的风险,也对地区和平与稳定构成了威胁。
面对美方的压制,中方从来没有丝毫放松。
而是排除万难,迎难而上,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不仅取得了科技技术的突破,也成功反制了美方在台海和南海的摩擦。
但就在中方咬紧牙关,硬扛美方时,很多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开始说三道四的认为中方的决定不明智,应当以民生、就业为主云云。
但要知道的是,中美掰手腕,我们一点都不能退让,要是退让了,下场可能比当年的苏联还要惨。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它不仅改变了苏联自身的命运,也重塑了全球的政治格局。
虽然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
但美国在那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与苏联的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命运。
1985年,戈尔巴乔夫走上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置。
当时的苏联,正面临着重重危机:经济停滞不前,腐败问题严重,民众对生活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戈尔巴乔夫深知,苏联的现状亟待改变。
于是,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他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苏联。
但令戈尔巴乔夫不知道的是,他正一步步陷入了西方人的陷阱。
1、军事上做出让步
在军事领域,面对西方的压制,戈尔巴乔夫采取了主动让步的姿态。
1987年,他与美国签署了《中导条约》,苏联主动销毁了1752枚中程导弹。
要知道,那些导弹可都是苏联几十年来耗费巨资研发的尖端武器,是苏联军事力量的重要象征。
然而,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与西方的紧张关系,不惜牺牲这些宝贵的军事资产。
2、对东欧的“放手”
东欧国家对苏联而言,不仅是地缘政治上的缓冲区,更是苏联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
二战期间,德国军队正是从东欧国家一路打过来,直逼莫斯科郊外。
然而,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对东欧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1989年,东欧剧变爆发,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国家接连发生“革命”,亲西方的政权纷纷上台。
苏联对此选择了袖手旁观,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干预措施。
结果,那些国家迅速与北约结盟,苏联的缓冲区一夜之间不复存在。
3、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苏联解体,最致命的打击之一,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崩溃。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新思维”改革,试图通过放松对意识形态的管控来缓解国内矛盾。
然而,那一举措却导致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全面退潮。苏联全民失去了思想根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急剧下降。
4、掉入西方人设置的“陷阱”
戈尔巴乔夫曾幻想,苏联的让步能够换来西方的善意和经济援助。
然而,现实却远比他想象的残酷。
美国里根总统一边与苏联进行军控谈判,一边大力发展“星球大战”计划,迫使苏联在军备竞赛中透支经济。
与此同时,西方还暗中支持苏联境内的分离主义势力,鼓励各加盟共和国独立。
1990年,苏联经济危机愈发严重,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向西方求助。
西方国家承诺提供援助,但提出的条件是苏联必须实行“休克疗法”。
那一疗法的核心是快速推进市场化改革,结果却导致苏联经济雪上加霜,物价飞涨,普通人的积蓄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
接着,情况继续恶化。
1991年,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宣布独立,西方国家立即予以承认。
随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也纷纷跟进,苏联的解体已成定局。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正式通过了苏联停止存在的决议,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至此,曾经辉煌了大半个世纪的苏联,终于在一系列内外交困中轰然倒塌。
面对美方的制裁,中方的反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贸易领域,2025年3月4日,美国将对华加征关税提高到20%。
中国随即向世界贸易组织追加起诉美国,并宣布对20余家美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管控、不可靠实体清单,同时对部分美国农产品加征10%至15%的关税。
那些措施直接导致美国对华出口商品市场份额大幅缩水。如,中国对美国棉花进口量减少80%,大排量汽车进口量减少70%,天然气进口更是完全中断。
中国还完善了稀土出口管制体系,出台《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建立起完整的贸易反制工具箱。
科技领域,中国通过加大对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国内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同时,中国还对美国的一些高科技企业实施了反制措施,如,将部分美国芯片技术巨头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等。
外交层面,中国坚持以联合国框架来应对西方联盟的单边主义,强调多边合作与国际规则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还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反对美国的单边制裁,推动全球贸易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中方通过一些列反制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数据显示,美国股市七大巨头的市值在贸易战期间蒸发了2.7万亿美元,美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同时,中国通过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进一步降低了美国制裁的影响。
那么,中方为何必须迎难而上呢?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但要知道,我们一旦退缩,可能面临比苏联解体更可怕的后果。
要知道,当前我国拥有14亿人口,而苏联在其鼎盛时期,人口最多也仅有2.9亿。
苏联解体时,约有5000万人陷入贫困,生活困苦。
若按照人口比例推算,若中国出现类似的局面,将会有2.4亿人受到影响,这相当于整个巴西的人口都陷入困境。
苏联解体时,俄罗斯人均耕地是中国的1.8倍多,淡水资源更是中国的15倍以上。
简而言之,即便经济崩溃,俄罗斯人至少不愁吃喝。然而,中国的情况截然不同。
中国拥有14亿人口,却仅拥有全球7%的耕地。倘若国际粮食供应链断裂,中国无法像俄罗斯那样拥有资源缓冲。
由此,我国高层十分清醒,独立自主是唯一的选择,这并非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必答题。
另外,当下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绝非乐观。
周边有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多个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均为美国的盟友,这一点也颇为棘手。
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警惕的事情。
读者们,关于“中美博弈,为何中方必须胜的解读”,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