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寄生虫”,本田日产汽车合并问题频出

車誌露露 2025-02-08 18:42:31

要说近期日本乃至世界车坛的“大瓜”,非日产、本田汽车公司这两家日系造车企业的合并项目了,关于这次合并的相关资讯咱们已经写过不少了,这“瓜”小编个人也是吃得津津有味。就在2024年的12月,双方已经签署了MOU合作备忘录,意味着两者将成立新的合资控股公司,组成新一代日本汽车联盟(根据最新消息称,双方的MOU合作备忘录已经被撤回)。本以为,两者之间的合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万万没想到竟然“临天光濑尿”,两家又整出幺蛾子了。

图:实话实说,本田作为日本大厂的后起之秀,而日产则是日本汽车工业的老牌巨人,两者之间需要大量的磨合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但在合并完成前都已经那么大“火药味儿”了,合并后这两家估计会有更多的摩擦产生。当然,一切的前提是两家完成正式合并后。

要是两者完成合并,就意味着日本车坛中将诞生出一个年产量能高达800万辆的汽车集团,产能足以叫板排名第二的大众集团。早期双方预想的是:在2025年的1月份就能开始讨论合并计划框架,然而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洽谈、讨论预计都要到2月中甚至月底才能顺利进行。然而,目前依旧被日产汽车公司手握大量股份的三菱汽车公司,就陷入了比较尴尬的状态了,在两位大哥还没有“拆好数”的情况下,考虑到三菱汽车公司目前的状态,要想成为集团中的一员估计是够呛,因此更多的只能以合作的形式,用以弥补三菱汽车目前辅助驾驶和车机软件上的不足。

图:别看现在两人表面上都笑嘻嘻的,实则背地里估计双方都在“骂爹X娘”。

关于这次的合并,有一个比较阴谋论的说法是:本田方面实际上并不打算与日产汽车合并,这次双方的合并本田更多的是被逼迫的。此话何解呢?首先对于本田而言,这次的合并对于本田而言能看到的短期利益实际上并不大,考虑到当前日产汽车的经济情况,以及产品研发能力,与日产合并不能带来太多的利益,反倒是会对本田自身的经营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

根据前日产汽车集团的“救世主”同时也是“罪人”的CEO Carlos Ghosn(卡洛斯·戈恩)表示:不排除目前是日本的经济产业省部门正在向本田方面施压,要求与日产汽车合并,好让日产汽车集团继续存活下去,而目前日产汽车集团的幕后大老板是日本鲇川财团,是谁向日本经济产业省部门提出要求的,答案显而易见,别忘了日本是典型的财阀式资本主义国家,最基础的利益关系咱们要分清楚。只不过,论执行力,日本国内的政府部门基本上属于“得啖笑”,咱们也就听听得了。当然,该给的面子自然要给,本田自然需要同意这次的合并要求,只不过,作为“吃瘪”的一方,本田自然也不想合并太过顺利地完成,于是便对日产提出了要求其证明具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才能完成此次的合并。

图:表面上看到的是两家公司的CEO在谈判,但CEO在财阀经济体系下算哪棵葱呢?真正在博弈的是,是各自背后的财阀、甚至各大政治派系,要知道,日产不是小公司,其体量和社会影响力是咱们国内车民很难感同身受的,它不会像国内的新势力般说倒就能倒的。

另外根据有关消息称,本田希望在进行下一步合并项目之前,有更多的时间来评估日产的重组工作,这也未尝不是传说中的“拖延大法”,用于观察其是否具有一定的自保能力。日产汽车曾宣布,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并将产能下降20%,从而减少生产成本,并计划后续在北美地区的三家工厂内进行裁员计划。至于从中减少的运营和生产成本,相信是有一定的效果,但本田方面对此仍抱有怀疑态度,因为按照原定计划,日产在2026年8月与本田完成合并组成新合资控股公司前,其需要在2026财年获得约4000亿日元的收入,这一金额对目前的日产而言,显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图:自进入2000年代后,日产的产品线一直存有隐忧,那就是过于偏重D级及车型,D级以下的家庭轿车竞争力远不及本田和丰田,Kei-car和B级市场基本处于废弃状态,世界经济大环境好的话,那还勉强能活,自疫情及俄乌冲突导致的全球经济环境下行这几年,抗跌能力当然会出问题。再加上日本人和法国人的内耗,更让这个百年车企雪上加霜。

要知道,目前日产汽车的盈利状况可谓是十分糟糕,其经营利润从以往的3367亿日元暴跌至仅有329亿日元,同时集团的2024财年上半年的财报表示集团的净收入暴跌93.5%,从2962亿日元跌至仅仅192亿日元。无论怎么看,日产要想在2026财年达到4000亿日元的收入,显然是天方夜谭般的存在,除非日产再次空降一位类似卡洛斯·戈恩这般人物作为管理精英,否则要想完成翻身并成功与本田合并难度可谓是“恨天高”。所以,日产的问题本田看得很清楚,即使撇除了内耗问题,产品力跟不上才是重点,日产是全球最早喊出全面电动化的车企,甚至在特斯拉未推出Model 3之前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电池车品牌,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是日本国内电池车销量的第一把交椅,但这又如何,电池车不是未来、更非救世良方,发展此类虚头巴脑的“新能源车”就是死路一条。是的,日产花了很多钱和资源投资电动车,导致了旗下最好卖的那些Skyline、Q50之类的二十多年都在用老态龙钟的FM车架平台,由此可见,造成今日的恶果能怨谁呢?

图:放在车坛一众品牌CEO当中,卡洛斯·戈恩的确算得上是一代枭雄,虽然他身上背负着不少骂名和罪名,但不可否认,在2000-2010年代,他的确是拯救过日产汽车集团一次。

两家之间关系闹得今天这般田地也并非没有原因,这同样需要从日产汽车说起。虽然日产汽车当前的经营、财报状态十分不理想,但作为传统日本老牌造车巨人,日产汽车并不想被人说是“寄人篱下”、“虎落平阳”。最初两者在合并项目上,本田就已经提出了完全收购日产汽车的股份,从而将其成为全资子公司,实现对日产汽车的完全掌控。但日产打死也不同意、坚决不赞成这一提议。本田的做法,是希望能通过完全重组公司,从而更好地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将公司内的“吸血鬼”、“寄生虫”们彻底解决,这一决定最终以日产方面拒绝告终。但日产又希望能获得来自本田方面的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同时保留高度的公司自治权。说句难听点的这就和“既要当X子,又要立牌坊”没啥太大区别。

图:咱们尊重历史,鉴于日产汽车的历史,作为曾经的日本汽车工业强者,能理解不想被别人说“寄人篱下”或者是衰败等坏话,丢了自己的面子,也会被看不起。然而现实很骨感,无论你再怎么要强、爱面子,饭都吃不起了还谈什么理想和未来?

最终眼看硬是要“吃瘪”的本田,就偏不让日产“那么顺摊”地完成合并,于是就有了以上的各种洽谈合作计划受阻,以及先行条件等条件存在了。同样也站在本田的角度上来看,要我救你一命?可以,但你也不愿意完全服从我,还搁着吸我的血,即便是迫于压力,我也不想救你,反正日后申请破产了,谁爱接手谁接手,看个热闹何乐而不为?为何硬是要吃了这个瘪?根据最新消息称,双方的MOU合作备忘录已经被撤回,这倒好了,各位还记得咱们中国台湾省的鸿海汽车公司有意与日产汽车合作吗?现在看来倒是重新有机会了,鸿海要技术没有只有钱,日产缺钱花但有技术,况且也只是合作的形式,不会涉及到太多内部的商业行为,估计两者之间有挺大机会能擦出些火花。

0 阅读:0

車誌露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