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我国古代最稳定、最重要的专卖商品,而我国最早的人工盐,就是从海水中“煮”出来的。从北到南,海盐田为我国海岸线镶上了一道特殊的“银边”,那么海盐是如何制成的?真的是把海水晒干这么简单吗?在流行减盐、控盐的当下,特别是面对日本福岛排放核污水之后,对海盐会有什么影响呢?
海水晒干就是海盐?
对于盐,最有说服力的一句俗话是:走遍天下离不得钱,山珍海味离不得盐。而海盐,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海水提炼的氯化钠以及制成的多种盐业制品,但实际上,海水里除了溶有很多氯化钠也就是食盐外,还有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碳酸钙、亚硫酸钾、溴化镁等其他盐类。
也就是说海盐脱胎于海水,所以世界范围内的海盐晒场,基本都是沿着海岸线分布的,比如法国、葡萄牙、印度等海盐生产历史比较悠久的国家都是这样,而中国的海岸线更是海盐业的主产区,在从北往南跨越辽宁、渤海湾、山东、江苏、浙江、海南岛等地的漫长的海岸线上,就分布着四大盐场:复州湾盐场、长芦盐场、莱州湾盐场和江苏淮盐盐场。
当我从海盐的史料中找来明清以来的海盐产区地图对照时,我发现,明代和清代中国的海盐产区,基本上都是沿袭着这样的分布规律,没有多大的变化,比如明代共有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广东、河北7个盐区,共有140多个盐场,到了清代,这些海盐产区的分布并没有变化,只是盐场受到合并更张等因素的影响,存废数量上有一定的改变。
之所以如此,跟我国海盐生产采用的日晒法有关。日晒法,也叫“滩晒法”,就是利用滨海滩涂,筑坝开辟盐田,通过纳潮扬水,吸引海水灌池,经过太阳照射蒸发变成卤水。当卤水浓度蒸发达到25波美度时,析出氯化钠,便有了原盐。由于海盐是将海水纳入滩田,利用阳光风等自然条件进行蒸发浓缩析出的氯化钠,所以海盐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海水中的微量元素。
要知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且基本都是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所以海盐是所有盐类中含有微量元素最多的。因为从海水纳入滩内浓缩到氯化钠结晶析出,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浓缩的海水中绝大部分重金属元素大量减少。
一方面是重金属较重,在海水浓缩的过程中沉淀在池子底部;二是近海海边和滩田的初级浓缩池子生长着不同的藻类,有蓝藻、褐藻、绿藻、红藻、硅藻等,这些藻类能吸附铜离子、镉离子、铅离子、镍离子、锌离子、锡离子...。
所以海盐不只是简单的调味品,还是人体中微量元素的补充来源。那么在食盐上选择海盐,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食物中微量元素不足的问题,均衡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要。而且海盐在生产过程中即便不添加亚铁氰化钾、柠檬酸铁胺等抗结剂,短时间内也不会出现板结现象。
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的影响?
在中国人的饮食里,咸为百味之长,咸味一花独放,酸咸、甜咸、香咸、咸辣、咸鲜,全国各大菜系的研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放盐,比如湘菜和川菜的极致咸辣、闽菜的酸咸、浙菜的甜咸、鲁菜的咸鲜...。而海盐中含有的多种微量元素,能瞬间激发并保留食材原有的味道,鲜咸可口。
也由于海盐的味道较咸,而且它里面的营养价值较高,所以在市场消费中比较受到欢迎,因此我国海盐产量占到了世界的首位,每年产量达到了2580多万吨。不过由于海盐价格较高,属于高端消费市场,所以我国食盐产品结构占比中仅占到了10%,其余的87%是井矿盐、3%是湖盐。
不过随着近期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尽管大家的目光聚焦在核污染在海产品上,然而真正污染最快速、危害最大的却是海盐,一旦核污水随着洋流循环到近海,对我国海盐生产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对盐业市场的消费结构也将是颠覆性的。
不过尽管海盐生产会受到影响,但我国拥有极其丰富的井矿盐和湖盐,足够全体国人使用数万年,可以迅速填补海盐市场的份额,所以大家倒也不必紧张会出现食盐短缺的问题。
上期回顾:核电站:后油气时代的未来能源,中国走向星辰大海必须点的科技树
备注:本文是《石头记》的第12章,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