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朝堂昏暗,八王之乱搅得天下大乱。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并州匈奴人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吕梁方山县境内)揭竿而起,他自称汉王,竖起反晋大旗。刘渊身形魁梧,目光如炬,自幼饱读诗书,心怀壮志。他看着西晋王朝的腐朽,决心开创匈奴人的霸业。
此时,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草原上也悄然壮大。部落首领拓跋猗卢雄武有力,统领着鲜卑铁骑。在并州刺史刘琨的拉拢下,拓跋猗卢率部与刘渊作战,一时间,并州大地烽火连天。而在巴蜀之地,氐族人李特率领流民起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李特在成都附近与西晋军队展开激战。李特身材矫健,作战勇猛,他深知流民之苦,要为他们打出一片安身立命之所。但不幸的是,李特中了晋军埋伏,壮烈牺牲。他的儿子李雄继承遗志,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占领成都,建立成汉政权。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渊之子刘聪派大将呼延晏、刘曜等率军进攻洛阳。五月,汉军在河南与晋军多次交锋,晋军节节败退。六月,洛阳城破,晋怀帝被俘。刘曜纵兵烧杀抢掠,洛阳城一片火海,昔日繁华化为乌有。刘曜此人,身长九尺三寸,垂手过膝,自幼便有霸王之志。他率军进入洛阳宫殿,望着那金碧辉煌却又在大火中摇摇欲坠的建筑,心中满是对晋室的不屑与对霸业的渴望。晋怀帝被押解到平阳,受尽屈辱,最终被毒杀。消息传到长安,西晋残余势力拥立晋愍帝。但此时的西晋已如风中残烛。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又兵围长安,城中粮草断绝,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宣告灭亡。
在五胡纷争之时,鲜卑拓跋部在拓跋猗卢的领导下逐渐崛起。拓跋猗卢善于征战,他将部落的领地不断扩大,占据了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大片土地。东晋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刘聪去世后,匈奴汉国陷入内乱。刘曜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与此同时,羯族人石勒也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崛起。石勒出身低微,却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他趁前赵内乱,不断扩充势力。
而拓跋部在拓跋什翼犍继位后,更是走向繁荣。咸康四年(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畤北(今山西浑源西南)即代王位,建立代国。他效仿中原王朝建立官制,推行汉化,使鲜卑拓跋部从游牧部落向国家形态转变。在关中地区,氐族人苻健于永和六年(公元350年)自称天王、大单于,建立前秦。苻健的侄子苻坚更是一代雄主。苻坚重用汉族士人王猛,推行改革,使前秦国力大增。
太和五年(公元370年),苻坚派王猛率大军进攻前燕。王猛足智多谋,在潞川之战中大破燕军,前燕皇帝慕容暐被俘,前燕灭亡。之后,苻坚又相继灭掉前凉、代国等,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此时的北方,前秦势力如日中天。但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因轻敌冒进,被东晋谢玄率领的北府兵击败。前秦元气大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前秦崩溃后,拓跋珪于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恢复代国。不久后,他改称魏王,建立北魏。
拓跋珪年少英武,深知乱世中唯有不断进取才能生存。他趁后燕与西燕相争之机,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皇始元年(公元396年),拓跋珪亲率大军进攻后燕,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晋阳、中山等重镇。后燕皇帝慕容宝被迫逃往龙城。北魏占据了今山西、河北等地,势力逐渐向中原腹地延伸。拓跋珪在占领地区推行汉化政策,鼓励农业生产,稳定了统治。
北魏天赐六年(公元409年),拓跋珪被儿子拓跋绍刺杀,拓跋嗣继位。拓跋嗣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先后击败柔然、北燕等势力。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焘亲率大军进攻北凉。北凉国主沮渠牧犍投降,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局面。拓跋焘雄才大略,他的目光不仅局限于北方,还开始觊觎南朝的土地。此时南朝正值刘宋时期。宋武帝刘裕去世后,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刘义隆一心想要收复北方失地。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刘义隆派到彦之北伐。北魏军队主动后撤,待宋军疲惫之时,拓跋焘率军反击,宋军大败而归。
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刘义隆再次北伐。这一次,北魏拓跋焘亲自率军迎战。双方在滑台、彭城等地展开激战。拓跋焘的骑兵勇猛无比,宋军难以抵挡。魏军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刘宋都城建康震动。但因魏军不擅水战,且后方补给困难,最终退兵。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拓跋宏亲政。拓跋宏自幼深受汉文化熏陶,决心推行全面汉化改革。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拓跋宏以南征为名,迁都洛阳。他下令鲜卑人改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在洛阳,元宏大力推行教育,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文化。这一系列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但也触动了部分鲜卑旧贵族的利益,引发了一些矛盾。南朝齐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齐武帝萧赜去世后,齐国陷入内乱。北魏趁机南征,与南齐在淮南地区展开多次战争。但南齐将领陈显达等奋力抵抗,北魏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萧衍派临川王萧宏北伐。萧宏胆小怯懦,在洛口(今安徽淮南市大通区洛河镇)不战而退。但北魏也因内部矛盾,难以全力南征。之后,北魏与南梁在边境地区时有冲突,但双方都无法打破南北对峙的局面。北魏六镇起义后,国家元气大伤,各地豪强并起,政权摇摇欲坠。然而,即便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北魏与南梁之间的边境冲突仍未停歇。
梁普通五年(公元524年),趁北魏内乱,梁武帝萧衍再次兴兵北伐。此次北伐,梁朝以裴邃为主帅。裴邃素有将才,他治军严谨,战术灵活多变。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北魏数城,直逼寿春。寿春乃是北魏军事重镇,守将长孙稚深知责任重大。长孙稚久经沙场,面对裴邃的凌厉攻势,他一面坚守城池,组织军民加固城防,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向朝廷求援。
北魏朝堂之上,一片混乱。权臣尔朱荣忙于镇压六镇起义,分身乏术,但又深知寿春若失,淮南不保,急忙抽调部分兵力,令河间王元琛统领,驰援寿春。元琛本是皇亲国戚,却无真才实学,一路行军拖沓。裴邃得知元琛援军将至,决定速战速决。他趁夜率精锐部队,利用夜色掩护,悄然靠近寿春城墙。架起云梯,士兵们如猛虎般攀城而上,城内顿时喊杀声四起。
长孙稚拼死抵抗,双方在城墙上展开激烈肉搏。关键时刻,元琛援军赶到,从背后夹击梁军。裴邃腹背受敌,无奈之下只好撤军。此役虽未成功攻克寿春,但梁军在淮南的攻势,让北魏深感压力。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北魏宫廷发生剧变,胡太后毒杀亲子孝明帝元诩。尔朱荣以此为借口,率兵南下,拥立元子攸为帝,即孝庄帝。大军行至河阴(今河南孟津),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将北魏王公大臣两千余人屠戮殆尽,北魏朝堂为之一空。
消息传至南朝,梁武帝萧衍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扩大梁朝影响力的良机。他决定扶持北魏宗室元颢为帝,派陈庆之率七千白袍军护送元颢北归。陈庆之身材瘦小,却智谋超群,英勇果敢。他率领七千将士,从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出发,一路北上。北魏军队在混乱中仓促应战,被陈庆之打得节节败退。短短数月,陈庆之连克三十二城,击败魏军数十万,直抵洛阳城下。
元颢顺利进入洛阳称帝。但元颢并无治国理政之才,称帝后贪图享乐,很快失去民心。而尔朱荣在稳定内部后,亲率大军反攻洛阳。陈庆之寡不敌众,最终全军覆没,仅单人匹马逃回南朝。虽然此次北伐失败,但陈庆之七千白袍军的赫赫战功,在南北对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南朝在与北魏的博弈中,在心理上占据了一时的优势。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孝庄帝不甘心做尔朱荣的傀儡,设计将其诛杀。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起兵为叔父报仇,攻陷洛阳,杀死孝庄帝。此后,高欢在与尔朱氏的争斗中崛起,击败尔朱氏势力,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然而,元修与高欢矛盾日益加深。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元修不愿受高欢控制,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则在长安毒死元修,拥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北魏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面对北魏的分裂,陷入了观望。他一方面希望坐收渔利,利用东魏和西魏的矛盾扩大梁朝领土;另一方面又担心贸然行动会引火烧身。在这种复杂心态下,梁朝在边境地区加强防御,同时与东魏、西魏保持着微妙的外交关系。偶尔,梁朝也会小规模出兵试探,但都未掀起大规模的战争波澜,南北之间暂时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东魏建立后,高欢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掌控着朝政。而西魏的宇文泰也非等闲之辈,他在关中地区推行府兵制等一系列改革,增强国力。
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东西魏之间爆发了潼关之战。高欢派大将窦泰率军进攻潼关,宇文泰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亲自率军奇袭窦泰。窦泰毫无防备,全军覆没,窦泰自杀身亡。此役让西魏在与东魏的对抗中占据了主动。同年,高欢不甘心失败,亲率二十万大军进攻西魏。宇文泰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南)设下埋伏,以少胜多,再次击败东魏军队。沙苑之战后,宇文泰乘胜东进,占领了东魏的河东地区。
在东西魏激烈争雄的过程中,南朝梁武帝萧衍依旧采取保守策略。他虽有恢复中原之心,但忌惮东西魏的实力,始终在边境徘徊观望。梁朝内部,士族势力庞大,政治腐败,萧衍也逐渐沉迷于佛教,无心积极北伐。这种局面使得南北之间的力量对比在这一时期虽有局部变化,但整体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黜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高洋在位初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加强军事,北齐国力强盛一时。
而在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病逝,其侄宇文护掌握大权。次年,宇文护迫使西魏恭帝拓跋廓禅位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此时的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侯景之乱后,被困建康台城,最终饿死。侯景之乱使南朝经济文化遭受重创,南朝实力大为削弱。陈霸先在平定侯景之乱中崛起,于公元557年废梁敬帝萧方智,建立陈朝。
陈朝建立时,南朝领土已大幅缩水,且内部经济亟待恢复。面对北方北齐、北周的强大压力,陈朝只能勉强维持偏安局面。而北齐与北周在北方继续争雄,为争夺中原霸权展开了一系列战争,南北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历史的天平开始向北倾斜。北齐后主高纬即位后,荒淫无道,政治腐败,国力逐渐衰落。北周武帝宇文邕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积极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训练军队。
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宇文邕亲率大军进攻北齐。经过数年激战,于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攻克北齐都城邺城,北齐灭亡,北周统一北方。此时的北方,在北周的统治下逐渐走向稳定和繁荣。而南方的陈朝,后主陈叔宝沉迷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后,派大军南下,一举灭掉陈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中国再次走向统一,这段充满血雨腥风、民族融合与政权更迭的历史落下帷幕,新的时代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