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一个震撼全球能源界的消息从内蒙古传来:在白云鄂博矿区,科研人员发现了储量超过万吨的超级钍矿。
这座超级钍矿的发现颇具戏剧性,白云鄂博作为全球重要的稀土供应基地已经声名在外,但谁也没想到,在那些被视为“废料”的稀土矿渣中,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源宝藏。
钍这个以北欧雷神托尔命名的元素,自1815年被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发现以来,一直是是核能领域的“睡美人”。

作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第90号元素,它具有独特的优势:相比传统的铀燃料,钍基核能更加安全、清洁,而且储量远超铀矿。
更令人振奋的是,钍基核反应堆具有革命性的特点,它不需要像传统核电站那样依赖大量冷却水,即使发生堆芯熔毁也不会造成放射性物质扩散,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西北的戈壁滩上大规模建设核电站,无需担心安全问题。
从能量效率来看,钍的表现更是惊人,1吨钍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50万吨标准煤,远超铀-235的200万吨标准煤当量。

通过中子轰击,钍还可以转化为铀-233,成为核电站的重要燃料,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利用这座超级钍矿,理论上可以为中国提供数万年的清洁能源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钍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它不易被用来制造核武器,这一特点使得钍基核能在国际社会中的接受度更高,有助于推动全球核能和平利用的进程,同时,钍矿的放射性较低,产生的核废料也比传统核能少得多。
回顾历史,我国早在1970年就开始了钍基核能研究,虽然因为技术基础落后一度停滞,但2011年的重启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决心,如今,白云鄂博钍矿的发现,无疑将为这一研究注入强大动力。

中科院在钍基核能领域已深耕多年,其熔盐反应堆项目正稳步推进,到2030年,当第一座钍基核电站投入运行时,将标志着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过去人们常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如今这句话或许要加上一个新的注脚——“中国有钍矿”。

这个发现可能改变全球能源版图,让中国在未来的能源竞争中占据更为主动的地位,这一发现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2024年,随着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中美关系再度趋紧,美国在高科技产业和能源领域对华施压,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钍矿的发现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

能源独立一直是中国追求的重要目标,传统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的现状,始终是国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隐忧,而钍基核能的开发利用,可能成为打破这一困局的关键。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钍基核能的优势更为明显。它不仅能提供持续稳定的清洁能源,还能大幅减少碳排放,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这种新型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将为中国的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钍基核能的发展可能成为中国实现能源革命的重要突破口。
它不仅能够减轻外部压力,更能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这场始于废料堆中的发现,可能成为改变中国乃至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转折点。
参考:
新浪财经《内蒙古发现22万吨“钍”矿,够14亿中国人用2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