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娱点评官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难得、少见的现实主义动漫电影。
前半场讲了高适、李白、杜甫、玉真公主、王维、哥舒翰、王昌龄、岑参这一众盛唐风流人物鲜衣怒马之群像,以及烈火烹油极尽繁华的盛唐。
后半场,画的是“前无去路、后无退路”的困窘中年和满目疮痍之河山。
为何叫长安三万里?
1、长安曾是每个人的梦,而“三万里”寓意每个人曾在“盛唐”(长安)追梦的历程。
2、《史记·伯夷列传》中说“行千里者半九百”,意为行千里路,走了九百,还剩一百最难。“三万里”,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
比如,李白的“三万里”,是抱负未申、差点丧命。
高适的“三万里”,是蹉跎半生终于报国有门。
玉真公主的“三万里”,是生来如意,却终生难嫁。
王维的“三万里”,是曾被奉若神明却晚节难保……
《长安三万里》,讲的不是高适的成功、李白的失败,讲的是时代风流人物的悲欢,讲的是大唐的“骨相”,和“文人守风骨、武将护国土”的“精神时尚”。
李白。
《长安三万里》精心雕刻了一个接近真实的李白。
在盛唐的官宦场中,李白是一个失败到像小丑一样的人物,比杜甫更惨。杜甫青年求仕,遭受李林甫影响科举落弟后,就甘心一生做“战地记者”了。
但李白一直在折腾:前半生想做帝王师,又修道又练法术,中年凭运气入翰林,被排挤后从皇宫“逐出”,晚年加入叛军,险些小命不保。幸亏新皇登基,天下大赦,他才得以自被流放路上返乡。
电影中,晚年高适,从兵士口中听说的、最后一首李白的诗,就是在这样的场景写下的。
它就是《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好在,李白的“天真”和“出世”让他永远拥有快乐的资本。
他对入仕有执念,但真正的理想却是“出世间”。他想要的,与他需要的,一生未能自洽。
也许,直到晚年被赦免,写出“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一瞬,李白才真正“迫于现实”达成了内心的和谐。
他的“三万里”何等难?
王维。
王维在《长安三万里》中是一个偶像级的人物,也是一块残破的玉壁。
他是不苟言笑的君子,李白的“曲江宴”,众生醉得颠倒,王维却不曾忘形。
那么多人想被引荐给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却只对他一个人“钟情”。
公主对引荐王维的人说:“你早说引荐的是摩诘先生啊!”
引荐者看得出玉真的惊喜,便迎合道:“就知道公主有慧眼”。
王维自诩“摩诘”,也曾拒绝玉真公主,亡妻后终身未娶。
摩诘在佛教中是有名的“在家菩萨”,他的行为也能看出,“诗佛”多么洁身自好!
可是他的晚节不保,安禄山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成了被文人中的“不耻之徒。
王维全家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自身才华姿容绝伦,通晓诗音画理哲……可片中人们最终谈起晚年王维,却不无轻视。
他的“三万里”又有多难?
这两位大文人,都没有做到“文人守风骨”。
可是,《长安三万里》独特的特写手法又让我们不由得思考,这两位诗人“残壁”形象,背后的一层意思:
历史上那么多的权威显贵,皆隐入历史烟尘之中(正如杜甫诗中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唯有李白就如恒星,永恒不灭!
难道我们应该悲叹李白生不逢时吗?不,我们应该反思,李白真正应该守的“风骨”是什么。到底他自己内心追求的理想?还是哪个皇子的卫队?
他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在火与冰之间来回穿梭,不肯让自己麻木,这种毅力,又算不算一种成功?
或许,正是因为他守住了诗人的风骨,有了这样跌宕起伏的梦幻人生,才让大唐成为了大唐!有李白的大唐才叫大唐!
《长安三万里》几乎是影视史上“形象最完整的高适”。
我猜,之所以选择把高适和李白放在一起讲,是因为从他们的行事作风上来看,简直是“完美的反义词”——
李白青年得志,高适大器晚成。
李白天赋异禀,高适勤能补拙。李白爱幻想讲狂言,高适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李白要入赘前朝宰相府,他想要的答案是“当”,而高适留下一个大大的“否”。
李白认为李璘是“三顾茅庐”的明君,而高适却一眼看出李璘外强中干,难成大事。
影片上半部,是大唐盛世,是李白的天下。影片的下半部,是大唐的乱世,却注定是属于高适的时代。
如果说李白是天上飘的白云和风,那高适简直就是水流里巨石,中正稳固,注定不会被战乱的洪流裹挟,反而迎来了机会。他这个机会不是偶然,源自他的初心和人性。
如果他不出塞,不行侠义之事,就不会与哥舒瀚结缘。如果他只甘心做一个幕僚,没有振兴高家、让高家枪用“用武之地”的初心,那最后节度使的位置上坐着的就不会是他。
高适的后半生平永王、救睢阳、战吐蕃,成为大唐诗人中功名最盛的一位。这一切,只源于他的初心。
虽然稳重的高适和狂放李白不一样,虽然玉真公主歧视过高适,虽然哥舒瀚一生被人误会……但无疑,《长安三万里》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
高适与李白立场不同、意见不合,他却从心底里尊重、热爱李白,那是非常客观的语气。他晚年回忆和李白的初见: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一个潇洒至极的人,也是我见过的最天真幼稚的人。”
而李白初识高适不久,便知道高适也注定是大唐闻名的诗人,听说了他的一首边塞诗,李白快乐地鼓励高适,全然没有一丝贬低或嫉妒:
“你心中的锦绣,终于开口了。”
他们的人生南辕北辙,但也曾一齐跨马奔跑在大唐的蓝天下,畅快高呼:
“你我当逢如此盛世,当为大鹏!”
玉真公主半生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生活,像高适、李白这样的名人也要求着在她宴上写诗舞剑。战乱来袭,它那金贵无比的(象征着无限权力)坐骑之象,却被烧得满街乱跑(此时玉真公主被赶出皇宫),可那大象,即使到了最后倒下的瞬间,也在用自己的美丽,彰显着大唐公主曾经的高贵。
片中的哥舒瀚,为国捐躯却无人相信,最终还要靠高适用一场真实的战争向朝廷“举例说明”。
而高适,看似影片中最成功的人。他却总是愁眉紧锁、心事重重。或许,一个人仕途长久黯淡的状态下,其实内心早已悲观或佛系了。可是,当他不再寄望于主流和“系统”时,机会却来了……
人生有时就是这样,当你无所求对什么样的结果都能接受时,它就来了。
人,永远都是人。永远在追求、永远在失望,永远在跌倒,永远在爬起。永远在绝望中痛哭,又永远在挣扎中微笑!
《长安三万里》里,不管是诗人、武将、王公贵族、皇帝,都有它的悲欢和显著风格。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见更真实的大唐:不只是富贵绮丽,不只是万国来朝的威风。它既有盛极的灿烂,也有颓败的疮痍。既有烈火烹油也有数不清的悲凉。既有诗词中的风华绝代,也有无数让人无奈、尴尬、困窘的时代。但这些都遮掩不了它的魅力。
转眼间,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转眼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转眼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转眼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转眼间,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转眼间,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李白《扶风豪士歌》)
诗人是大唐的魂,大唐是诗人的胆。他们合二为一才是大唐。大唐在骨不在皮。
《长安三万里》,8.2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