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年先生教大成拳如何发力?

顺江聊武术 2024-12-06 02:43:46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运动。运动是力的作用,力是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那么,工作中使用的力与大成拳发的力是否为同一种力呢?本人认为,大成拳的发力与其它运动的力在生理结构上有很大区别。工作生活中的力是由一伸一屈的形式产生,而大成拳发力则是与之不同的运动体系。

古人们受到道家的影响总是把事物分成阴阳两种方式,这种哲学观也影响到武术的发展。古人很早就发现,肢体的伸屈也是阴阳关系,同时受到植物从外表上看不动,却每天都在克服地心的引力而向上生长的启发,悟出了一种我们民族所独有的运动方式——站桩。初学站桩的人要求四肢弯曲成一定的钝角,长时间站立不动。同时放松多余的肌肉,这样做是在充分锻炼屈肌的力量,使它们更加强壮,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用意识来区分屈肌和伸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体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从功能上可分为屈肌和伸肌。身体弯曲是由屈肌收缩带动两端的肌腱拉动骨骼使肢体产生以关节为中心的向内收缩造成的,伸肌则相反。以腿为例,腿由直立状态向下弯曲时,屈肌收缩,伸肌放松。向上伸直时,伸肌收缩,屈肌放松。在站桩过程中,屈肌始终处于持久收缩的工作状态,对其要求要有较高的耐力,这就是为什么要求站桩往下深蹲的原因。在屈肌持久收缩的同时,要求伸肌放松,这是为了让伸肌做试力前的蓄力。

试力前,屈肌保持角度不变,伸肌放松,用意识指挥伸肌工作,具体地说就是,四肢所有的伸肌均向着一个方向,即手的前端推进,身体可能产生小的位移。前面说过,屈肌弯曲成一定的角度不变,它的作用就是不让伸肌产生的力让自己改变身体的形状,此时,一个要向上向前拉伸,另一个要向内向下保持身体的形状,身体内部就产生了一个应力,意念越大,应力也就越大。达到平衡时,身体不发生运动,这就是“整”。也就是芗老说的“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在上述过程有了一定功夫之后,就要继续做发力前的试力。再下一步,就要做移动中的试力,即练习磨擦步。人们走路是两条腿交替着地,但不同时着地,与鸡走路相似,所以也叫鸡步。此时,就要提到阴阳与松紧的概念,有松就有紧,有休息肌就有工作肌。

意念把人体分为左右交叉的呈X型的两部分,左下肢和右上肢为一方,右下肢与左下肢为一方,在腰部交叉互为阴阳,一方放另一方紧,相互交换,身体在处于移动状态时,伸肌产生的力量始终指向被打击的目标;反复去做,做到随心所欲,为下一步在运动中发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现运动中的发力之前,屈肌始终处于弯曲状态来维持躯干的中正与行走,四肢所有的伸肌完全处于放松状态。当身体运行到被打击物体之前,在似接非接之时,前足及小腿的伸肌突然点地,给地面一个向下的力,地面给脚和小腿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力不是很大,却起到一个点火或发动的作用,之后几乎同时大腿上的四头肌,臀大肌,腰肌,背阔肌,三角肌与上肢的伸肌一起向手指的前端冲击,破体而出,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次发力,一触即发一发即止。当这组发力还未完全达到指端时,另一组力又在快速移动中孕育产生并与第一组力交替发出,先后打击目标,不打则以打则不停。

发力时还需要用发声来配合。发声是大成拳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它被蒙上了很多色彩。声音也是五花八门,单说发声的过程也就是和吞咽食物的过程差不多,都是先关闭声门再向下使劲,所不同的唯有速度不一样;发声的瞬间要关闭声门,停止呼吸令原本用于呼吸的肋间肌、腹直肌、前锯齿肌暂时与伸肌的作用一样,来增加发力的肌群数量以提高发力的力度,产生更大的打击力,同时还起到与发力同一性的作用。

大成拳发力说起来很容易,实则很难,必须要经过很漫长的训练过程,其中站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深蹲是人人都要经过的一关,只有通过深蹲加强屈肌的耐劳性和持久性才有资格继续往下练习。在这过程中,屈肌要承受巨大的疼痛与随之而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只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闯过这一关,达到身体强壮和练成大成拳发力的目的。不经三九彻骨寒,哪得雪后放清香!

功夫都是苦练出来的! 于永年老师九十高龄功夫深厚,却从不用大成拳与人发生肢体上的较量,这种境界让我等晚辈望尘莫及。在于门弟子和学生中,很多人都并非为了发力而练功。他们大部分都是为了治病, 数十年如一日,潜心苦练。他们当中有的功夫很深,还把站桩放在首位,每天站桩不辍。他们不但懂得大成拳发力,更懂得通过刻苦练习站桩使身体健康才是大成拳的真谛所在。写到此时,仿佛芗斋师爷那句“拳道微末技”的名言又一次浮现在眼前。发力是很诱人,但它也是双刃剑,发多了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有损健康。练拳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身体,健康长寿,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0 阅读:1

顺江聊武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