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淘河乡)人。范蠡家境贫苦,父母早亡,由哥嫂抚养成人。范蠡小时候聪明睿智,非常喜欢读书,四处向人求教,又精通剑法,可谓文武双全。不过,他一直不喜欢耕田做农活儿,因此让相邻们特别反感。
春秋时期,列强争霸,当时楚国朝廷非常黑暗,不是贵族出身的人,根本没有机会走仕途。年轻的范蠡苦读《诗》《书》,掌握了很多治国安邦的理论,甚至潜心钻研了姜太公留下的《六韬》《三略》,但是依旧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楚荆王时,楚国名士文种到宛任令,他学识渊博、志向远大,闲暇的时候经常四处察访。一察施政,二访贤人。他听说百里长河的弟子范蠡是个奇才,便命人去范公村召范蠡来见他。派去的人急忙去了范公村,却没有见到范蠡的人影,回来告诉文种:“村人都说范蠡是个疯子,我看就没必要召见他了!”文种笑道:“我听说一般贤士都容易被说成是疯子,你去备车,我明天要亲自去拜访一下这个人!”
第二天,文种乘车到了范公村,询问范蠡家的住处。村人都说在村西北角。文种下车,往范蠡家走去。走到范蠡家大门外时,突然一条黑色的大狗从门内窜出,“汪汪”地叫个不停。
文种和小吏先是一愣,仔细看时,却是一个人披着狗皮学狗叫。手下人便说:“这就是范蠡!”众相邻都围着看热闹。跟班的小吏恐怕文种听了感到羞惭,就拿衣服遮掩范蠡。文种不让遮,说:“我听说过狗只对着人叫,他是个人身,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人,是看得起我呀!于是他从容地下车拜见范蠡,范蠡觉得不好意思,慌忙跑进了屋。”
范蠡学狗叫的目的是为了试探文种。他从前听闻文种胸有大志,对百姓施以德政,但可交不可交,心里却没有半点把握。小吏传文种召他,他避而不见,是想试试文种是否诚心;若诚心,必亲自来。文种来时,他在村头早已望见,临时决定披狗皮狂叫,是想试试文种是否会心,文种最终经手住了范蠡的考验。
两人结识后相谈甚欢,成了知己。文种把范蠡推荐给楚王,范蠡由此步入仕途。后来,他们意识到楚国的衰落和朝廷的黑暗,两人便一同弃楚国而去, 投奔了越国。当时正值春秋诸侯争霸,吴国和越国的气势已经很盛,常年战事不断,越王允常正求贤若渴。范蠡和文种两位贤士的到来,让越王非常高兴,封范蠡和文种为大夫。允常死后二人又成了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
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吴王阖闾阵亡,从此吴越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
勾践听说夫差日夜操练士兵要给父亲阖闾报仇,就想先发制人,把吴国给灭了。
范蠡赶紧劝谏越王万万不可轻易发兵,越王不听,动用精锐部队在夫椒与吴军展开激战。越王大败,仅剩下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危难时刻范蠡为越王出谋划策:“现在,您要谦卑有礼地派人将厚礼赠给吴王,他若不应允,您就要亲自前往,并表示愿意侍奉他左右,表明愿意把自己也抵押给吴国!”
文种用金钱美女行贿伯噽,吴王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王的请求。范蠡安慰越王:“越必兴、吴必败”,并陪同越王夫妇在吴国做了三年的奴隶。
三年后,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的计策,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范蠡历尽千辛、尽心竭力地帮助越王消灭吴国,洗刷了当年亡国称臣的耻辱。随后范蠡又辅佐越王勾践北上进兵,与中原的齐国、晋国争霸,并最终称霸诸侯,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也被封为上将军。
越王勾践当上霸主之后,范蠡就立即离开了越国。范蠡认为勾践的为人可以与他同患难,难与他共享安乐,于是收拾了包袱离开了,平生再未返回越国。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范蠡想到了伍子胥的结局,伴君如伴虎,伍氏于吴国的功绩何异于他之于越国?那么自己最后的命运呢?
范蠡遇见了自己的结局,但它并没有不辞而别,且辞别信写的委婉含蓄:“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子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山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如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让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表面上看起来是求死,实际上是为了逼越王放自己一条生路。越王面对如此功臣,又没有治罪的借口,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越王逼范蠡与他平分江山,实际上这是一个杀范蠡的借口。一旦范蠡留下来,真的与他一起坐享江山,那注定只有死路一条。于是,范蠡一再明志,回答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言外之意,范蠡对越国的土地毫无兴趣。正因为这样,最后他才能从容打点行装,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
范蠡后来到了齐国,他从齐国给大夫文种发来一封信,信中说:“飞鸟被射尽后,良弓就会被藏起来了;狡兔一死,狗就会被主人煮着吃了。越王这个人长脖子,尖嘴巴,只可以与之共患难,不可以跟他共享乐,你为什么还不离去呢?”
文种看过信后,声称有病不再上朝。有人中伤文种说他要作乱,越王赐给文种一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采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另外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到先王面前试试那四条吧!”于是文种自杀身亡。
范蠡经商有方,三次经商都成为巨富,被称为商人的鼻祖。范蠡不仅具有安邦定国的才干,还具有洞察时局、识破人心的智慧,又精通剑术,是难得一见的文武全才。越国强大起来后,他及时选择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余生得以享有安定、富足的生活,相比之下,文种和伍子胥的结局令人悲痛,他们都是帮助君主成就霸业的功臣,可是因为不善识人心、不善于把握时机,最终没能逃脱被诛杀的命运。在乱世里,功臣的朝廷判断和选择往往会决定自己的命运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