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为何说"不知其病,未见其脉,而便处方"是大忌?原因令人深思

浩雄的趣事 2025-02-16 03:16:53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医者,意也。"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过这句话。

他更强调:"不知其病,未见其脉,而便处方,此医之大忌。"

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他穷尽一生总结出的至理。

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张仲景亲身经历了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深刻认识到:诊病开方,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东汉末年,一场瘟疫席卷整个南阳。张仲景正是在这个时候,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病例。

一天,一个老农夫来找张仲景。他说:"大夫,我儿子发烧好几天了,求您开个方子。"张仲景问:"病人在哪里?"老农夫说:"在家里躺着,走不了路。我想着您是名医,就来求个方子。"

张仲景摇摇头:"病未见,脉未诊,如何开方?"老农夫着急了:"可我儿子真的走不了路啊!您就开个退烧的方子吧。"

这让张仲景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个病例。那也是个发烧的病人,他去给病人诊过脉。表面看是发烧,实际是寒症,用了温热的药才治好。

张仲景对老农夫说:"你先回去,我随后就到。"说完,他收拾了医具,跟着老农夫去看病人。路上他说:"发烧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原因要用不同的药。贸然开方,反而害人。"

老农夫听了,面露愧色:"我以为发烧都是一样的。"张仲景说:"医道讲究'望闻问切'。望,是看病人的气色;闻,是听病人的声音、呼吸;问,是询问病人的症状;切,是诊病人的脉象。缺一不可。"

他们来到病人家里。张仲景一看,病人面色发青,身上发热,可手脚却是凉的。把完脉,张仲景说:"这是少阴病,用温热的药就能好。"

老农夫惊讶地说:"您怎么知道?"张仲景解释:"发烧有表热里寒的,也有表寒里热的。你儿子是表热里寒,如果贸然用寒凉退烧的药,反而会伤了阳气。"

这个病例让张仲景更加确信:诊病如同破案,必须搜集全面的证据才能下断语。他把这个道理写进了《伤寒论》,一再强调"不知其病,未见其脉,而便处方,此医之大忌"。

后来,张仲景又遇到一个类似的病例。一个官员派仆人来求方,说是头痛发热。张仲景坚持要亲自诊脉。到了官员家,他发现病人虽然发热,却是阴证。用了温补的方子,病很快就好了。

这些经历让张仲景深深认识到:医生如果只凭一两个症状就随意开方,就如同蒙着眼睛射箭,不但打不中靶,反而可能误伤他人。

他在《伤寒论》中详细记载了这个道理。他说:即使是同样的发热,原因也可能完全不同。有的是外感风寒,有的是阳气郁结,有的是阴虚火旺。如果不仔细辨别,贸然用药,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害了病人。

张仲景还记载了一个让他终身难忘的案例。一个病人服用了别人开的方子后病情加重,家人请他去看。

他诊完脉后,脸色突然变得凝重。他说:"贸然用药,真是害人不浅。"这句话背后,藏着一个惊人的真相,也揭示了"不知其病,未见其脉,而便处方"的可怕后果。

原来,那个病人表面看是发热,实际是肾阳虚。别的大夫见他发热,就开了寒凉的药。谁知这一用,反而伤了他仅存的阳气。张仲景说:"医者用药如同将帅用兵,必须知己知彼。不知病情就开药,就如同不知敌情就出兵,岂不危险?"

这件事让张仲景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医者必须全面了解病情。他在《伤寒论》中写道:"凡欲诊病者,必问其始。"意思是说,看病必须问清楚病情的来龙去脉。

他还特别强调:"脉法最难,须通晓始得。"脉象是诊断疾病的关键,如果不亲自诊脉,就无法知道病人的真实情况。他说:"脉有阴阳,证有寒热,须凭脉证相应,方可施治。"

这些话揭示了张仲景对医道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诊病不是单纯的望而知之,而是要通过望闻问切,全面了解病情。他把医道比作破案,说:"病如贼,医如捕快。捕快若不知贼在何处,如何能捉拿?医者若不知病在何处,如何能治疗?"

张仲景的这个观点,影响了整个中医发展史。后世医家都强调"辨证论治",就是受他这个思想的影响。宋代的朱丹溪说:"不辨证候,妄行治疗,虽有良方,反为药害。"明代的李时珍说:"医不辨证,犹人闭目射覆。"

这些医家都在强调一个道理:医者必须通过望闻问切,全面了解病情,才能开出正确的方子。这就像破案要搜集证据,打仗要了解敌情一样,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张仲景之所以一再强调这个道理,是因为他看到了太多因贸然用药而导致的悲剧。他在《伤寒论》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病例:有的病人本来是小病,因为用错了药反而变成了大病;有的病人本来可以治好,因为没有及时诊断而贻误了时机。

这就是张仲景说"不知其病,未见其脉,而便处方,此医之大忌"的深意。他是在告诉后人:医道贵在谨慎,贵在全面,贵在精准。不能因为懒惰或者轻慢,就随意开方。这不仅是医术的问题,更是医德的体现。

他的这个观点,也给现代人很大的启示。现代人看病,往往想找个快方便。有的人甚至不去医院,就在网上自己找方子吃药。这恰恰违背了张仲景的告诫。

病有千差万别,每个人的体质也不尽相同。同样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表现不同,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这就需要医生通过望闻问切,仔细辨别,才能开出对症的药。

张仲景的这个告诫,不仅是对医者说的,也是对所有人说的。它告诉我们:养生重在谨慎,治病贵在精准。不管是求医还是养生,都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能图一时的方便。

这个道理,经过一千八百多年的验证,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不仅是医学的至理,更是处世的智慧。正如张仲景所说:"医道贵精,不可懈怠;慎之又慎,方可济世。"这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0 阅读:3

浩雄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