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之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寻求解脱,而解脱是什么?解脱之后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这些问题更引得无数先贤圣人竞折腰,无数的历代聪明人苦苦这是这些问题。所谓的宗教、所谓的哲学要探讨的也是这些终极提问。
作为中国佛教最大的教派:禅宗,也不例外。几百年来,禅宗这门佛学涌现出无数位大师,而这些大师就是那些真正体验过解脱的人。
正是这此得道解脱的人使得禅宗在中国佛教世界里,成为影响力最在的教派,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到了一枝独秀的地步。
其原因何在呢?
著名学者麻天祥对于禅宗的认识还是非常到位的,他说:“禅宗之禅,是中国僧人和学者,借助创造性翻译,而实现的创造性思维。它建立的基础是中国的庄、老,而不是印度的佛教和婆罗门。是借佛教之躯,而赋庄、老之魂。它不是一种信仰,而是建立在对自心体认基础上的辩证思维。”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禅宗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跟它本身的独特性有关,禅宗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如道家的老、庄、易等具有良好根基的学术里。二、禅宗的门槛非常低,是一门大众化佛学教派。
而从我们众生的角度看,修佛练道,其背后最大的原因是对现实和人生的不满, 但是,从佛教原本的核心教旨来看,如果抱求佛或者交易的目的去修佛,那肯定是不得要领,无论怎么努力的修证都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佛教原本最基本最核心的教旨又是什么呢?
六祖慧能讲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的这个“波罗蜜”,也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在佛教里换一种说法就是解脱或者涅擊。但为什么学佛之人需要解脱呢?
因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的,那些世人所认为的快乐其本质也是苦,因此人生和世界都是不值得留恋。这些理论和认识对于那些失落的人或者生活不如意之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至于世间我们曾经历过的那些多美好的东西,在佛教看来其实都是虚幻,或者说被幻象迷惑住了。为此佛经中不惜用大篇幅来教我们如何剥去美好事物的外衣,看出它们原来的本质。
这就是学佛或者修证最真实的目的。
等你学有成,证有所悟的时候,你才会明白世界、人生、人身都如此不值得留恋之后,你离罗汉的境界就已经不远了。这时候你就会像《黑客帝国》 的主人公一样,突然觉悟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美丽世界原来只是个假象,而这个假象的世界又如此可厌,于是,你接下来自然而然的想法就会是赶紧“解脱”。
所谓解脱,是什么呢?解脱后的境界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我们用普通人的思维和逻辑实在是不容易搞明白的,因为现实当中也没有见过谁真的解脱过。真解脱的人也未必会告诉你,他解脱之后感悟到的世界的情景。最多也是会说也一句“不可言说”来让参悟。因此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谁真正把解脱后的境界告诉你,或者他告诉了你也体会不到。
如果我们怀着历史精神来看问题,就得承认佛教当初确实是厌世成份更多一点,尽管它确实存着普度众生的情怀。但佛学的更思考和精力都是用在了出世和解脱之上。
因厌世而求解脱,解脱也就是“到彼岸”,即波罗蜜。无论彼岸究竟如何,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此岸的世界是不值得留恋的,是需要尽快摆脱的。所以佛教也被称为“出世间法”,评书里常说僧人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话说回来,慧能大师所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 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他老人家到底真是关注“到彼岸”,还无论如何,佛教的宗派无数,歧义无数,普通人关心此间生活的人更是无数,这些都会深刻影响到教义的逼真度。甚至,人们所信奉的其实却是教主所否定的,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近代名人太虚大师就曾经发起过一场佛教革命运动,宣扬“人生佛教”,将佛教的关注重点从寻求解脱转到到体悟人生。不可说不是一次突破的努力,对错暂且不论,后世自有评说。
著名学者高月明曾尝试用量子学来解读那佛学,他如此描绘解脱后的世界,他说:那些解脱得道后的人可以看到生死轮回、看到时间的起止,看到比我们三维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一句话,我们的三维世界里的人生他们看得一清二楚。也就是他们处于三维以上世界里。
注:一维(线)是二维(平面)的影像,二维是三维(立体)的影像,三维是四维(悟道后的世界)。
吃喝无忧,不用工作,这就是解脱
不知道,没觉悟过。
也未见性,切莫胡说
心满意足便是解脱。其实根本没有什么解脱彼岸,而是最后发现“我存在”便知足长乐了。没有什么追求,牵挂,认识到这点并做到就是解脱彼岸
在屋子里看别人淋雨,在一旁看别人吵架的感觉,当别人“痛苦”淋着雨时,想帮呢就出屋子去劝劝。
借佛教之躯壳赋中华文化之魂,这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得以传承的根本原因,而佛教里面的封建迷信和糟粕则是很多人排斥佛教理由,更由于不同文字的差别,很多经文根本不具可读性,意思表达字词使用等看起来不伦不类,活脱脱的一杂交语种,所认很多佛教徒穷其一生在探究。
不再妄想执着,就是解脱。不再妄想执着,就能成佛。解脱成佛,依然是人。解脱成佛,依然平凡。
喝醉酒以后的感觉接近解脱后的状态。接近但不是。
都滚到印度尼泊尔去,,,
其实佛教自己都没有弄清什么是觉悟,因此他们造了许多术语名词。对这些有关所谓觉悟的名词术语,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谁也说不清楚,最终只有神秘化
瓜很甜,你要我说什么?
在我看,其实不是老庄借佛教之躯,而是儒道成佛教之基。儒道与小乘方等的教义恰恰等同。
阿弥陀佛,佛教创立到现在将近三千年了。你还不认识佛。可悲,可悲。佛教原本最基本最核心的教旨就是利用佛祖的生命永恒理论,修正人们的行为,摆脱疾病的痛苦,达到健康永生。
清净慈悲也是解脱后的状态。
解脱不是一种状态,不是一劳永逸,不是解脱一次就永远快乐。而是掌握了一种方法或途径,一次一次的从烦恼妄想执着中解脱出来。如果非要形容一下解脱后的状态,那么,快乐喜悦是解脱出来以后的状态。
定风波(谛听禅城梵圣声)步苏轼声韵 谛听禅城梵圣声,起身下坐绕经行。疏懒心猿与意马,总怕,一念妄动误残生。料想此躯迷难醒,转冷,曹溪路上却相迎。趣向寂惺清凉处,且去,月无圆缺无阴晴。
当你把他看做先知先行,思想家,哲学家的时候,你才懂真佛与佛教的区别
滚球
没觉悟!赶紧辞职当佛祖,等人上香[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解脱是一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下笔即是假,出口即是错,所以佛说“不可说”,只有自己亲自去证。
所有一切都归于无,才是大解脱,一切皆无,一切虚无,连虚空也没有
死
曲解太虚大师的意思,太虚大师是要人们立足世间修出世间法,也就是不能让佛法与生活脱节!要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