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去思考一个问题——
年龄这么大了,还去考研有必要吗?
不考,就觉得自己这辈子没这个文凭,总觉得人生留有遗憾在的
考,自己的工作生活,甚至还有家庭没办法平衡,在考试的过程中,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一举上岸后,似乎学习生活又要脱节。各种不适应也席卷而来。
今天我们分享一篇关于高龄读研的文章,希望给还在考研路上挣扎的同学以参考!
「学生思维之“被动等待”」
(一)课程学习中的“等靠要”
读研期间,课程学习不再是本科时的按部就班。导师不会像本科老师那样时刻提醒作业和考试重点,也不会反复督促复习。例如,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需要自主阅读大量的前沿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但有些同学依然秉持学生思维,习惯性地等待导师布置具体任务,明确告知该读哪些文献、从何处获取、如何分析。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学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成绩自然难以理想,科研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科研项目里的“消极待命”
进入科研项目阶段,这种“被动等待”的思维弊端更加凸显,总是期待导师给出详细的研究思路和步骤,自己只是机械地执行。就像在一个实验项目中,对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设备的调试等工作,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这样不仅会错失提升科研素养的机会,还可能因为无法及时跟上项目进度而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之中。
「学生思维之“过于在乎他人看法”」
(一)学术观点上的“畏首畏尾”
在学术交流和研讨中,过度在意他人对自己学术观点的看法。比如,在学术讨论会上,即使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也不敢大胆表达。害怕被导师批评,担心被同学嘲笑。曾经有一位同学,在一次重要的学术研讨会上,对一个前沿研究问题有了新的思考方向,但因为害怕被否定,始终不敢发言。而实际上,学术研究正是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前进的,这种过度在意他人评价的思维,阻碍了学术创新的脚步。
(二)论文撰写中的“患得患失”
在论文撰写时,过分关注导师和评审专家可能的负面评价。反复纠结于某个用词是否准确、某个观点是否成熟,以至于迟迟无法下笔。甚至在收到修改意见后,会因为担心无法达到要求而陷入极度的焦虑。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严重影响了论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学生思维之“急于求成”」
(一)科研成果追求的“急功近利”
期望在短时间内发表高水平论文、取得重大科研突破。以实验研究为例,一项实验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得出可靠结论,但有些同学在实验进行几个月没有明显结果时,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想要放弃或者更换研究方向。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他们无法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最终可能一事无成。
(二)职业规划中的“一步到位”
希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理想的单位,拥有令人羡慕的职位和薪资。在研究生期间,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盲目追求所谓的“好工作”。例如,在没有积累足够的实习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就将目标定在大型企业的高级职位上。一旦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会陷入巨大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如何避免学生思维,那就是反着来,具体是根据学生思维有什么特点,反着做,有时候反向思维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