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科研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华人科学家纷纷选择回国发展,这一趋势被称为“海归潮”。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自去年以来,至少有17名顶尖科学家从海外返回中国,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数学和物理学领域。这些科学家不仅加盟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传统名校,也包括新兴的研究机构和院校,如西湖大学和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
西湖大学,这所位于浙江杭州的民办研究型大学,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经吸引了包括法国巴黎西岱大学原数学系教授陈华一、美国贝勒医学院解剖教学中心主任张晓明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数学家汪徐家在内的多名海外顶尖科学家加盟。西湖大学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科研机构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方面的决心和能力。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成立仅一年多,便已吸引包括美国俄勒冈大学原数学教授林华新在内的多位顶尖数学家。该研究院由上海市、杨浦区和复旦大学共同支持,由著名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担任理事长,旨在打造一个集基础研究、人才集聚与培养为一体的研究平台。
顶尖人才的归国动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课程助理教授骆明辉分析,中国学者选择归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中国在薪酬、补助和实验室等科研条件上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海外华人科学家在面对日益加剧的针对性危机感时,选择回国寻求一个更为支持性的研究环境。
研发经费的大幅增长中国在研发经费上的投入持续增长,2024年超过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3%,这一增速高于同期5%的整体经济增速。中国目前的研发经费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这一投入的增加,为科研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美国政策的影响报道指出,超过75%的“海归”学者是从美国返华。这可能与美国近年来对华人学者的打压政策有关。美国政府对中国科学家的歧视,迫使许多科学家选择离开,寻求一个更为公正的研究环境。
顶尖人才的全球分布变化深圳东壁科技数据的报告显示,中国顶尖科技人才数量显著增长,全球占比从2020年的17%上升至2024年的28%。与此同时,美国顶尖科学家数量有所下降,全球占比从33%降至27%。这一变化反映了全球科研人才分布的新趋势。
华人科学家的“海归潮”现象,不仅是中国科研实力增强的体现,也是全球科研人才流动趋势变化的标志。随着中国在科研条件、经费投入和人才政策上的不断优化,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海外顶尖科学家选择回国发展,共同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