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博弈,美国一直占据着“先手优势”,不论是在地缘政治上的挑动,还是在国际多领域的封锁,“霸权”体系下的美国的确可以调动更多的国际资源。而中国作为一个长期在国际舆论中处于下风的国家,在调动国际资源方面的确逊色于美国,也一直处于一个“防御”状态。
然而,这几年,美国在国内外的一连串操作,却在持续消耗着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却按着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些年,中美之间的博弈形势,已然发生了变化。美国正在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在接下来的2025年里,中美3个领域的博弈,或直接成为决胜的关键。
第一个领域,自然是美国人叫得最凶的领域,也是最害怕丢掉优势的领域,那就是科技领域。或者说,在中美结构性矛盾面前,科技正在成为中美博弈的核心战场。因为科技领域的突出,最容易转化为武器装备、国防力量的差距,进而直接决定生死。
人工智能、半导体、无人装备这一类的前沿技术,原本是美国占据国际主导地位的,但这几年,中国这个“后来者”却隐隐有了超越迹象。从特朗普第一任期打响的贸易战,到拜登时期不断升级的芯片法案,都可以看到美国人关注的焦点。
第二个领域,就是经济领域。更准确的说,是全球经济的主导问题的博弈。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美国在早期的“战略进攻”上,调动的国际资源远高于中国可调动的。为什么?就是全球经济的主导权问题。或者换一个角度,特朗普在这次“回归”之后,疯狂挥舞关税大棒,依仗的就是“经济主导权”。
这场博弈里,不单纯是国内GDP的较量,更是对全球贸易规则、国际市场、产业供应链和影响力的对抗。美国这几年的攻势始终没有结果,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去美元化”成为一个趋势。而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以及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开放态度,让很多国家有了选择“去美元化”的机会。而在未来,特朗普大概率在竞争不过的情况下,会用“物理方式”来阻拦这个颓势。这一点,很可能加剧全球动荡。
第三个领域,地缘政治领域。很直接地说,那就是军事力量的辐射问题。中国在这一点上,被动的时间非常长,加上西方舆论的优势,在地缘政治上,我们也就是这几年稍微好了一些。最简单的例子,那就是南海问题。它本质上就是美国在国防安全上,给中国找的麻烦。而动手的“代理人”,是菲律宾。东盟这几年,有些国家也很清醒,加之中国在逐渐掌握亚太经济的主导权、军事上也有了一战之力,这才省去了更多麻烦。
必须指出的是,这3个领域的博弈,结果的出现,或许很慢,但可能也很快。中美这几年的发展,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差距正在减小,更多的问题还是来自于长期的西方舆论轰炸,导致的认知问题。要改变这个情况,一场“黑天鹅”事件,就足以彻底扭转观念。但即便没有这个“黑天鹅”,拼的就是各方对内治理和国际外交的博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