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出了计划生育,但自己娶妻又纳妾,生了八个孩子,怎么回事?

文史江山 2024-07-19 21:50:05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被正式确立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同年12月,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从1980年起,又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即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然而,首提计划生育政策的马寅初,不仅娶妻纳妾,还生了八个孩子。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倡导计划生育

新中国成立之初,正面临着一场人口风暴。

死亡率的骤降与持续高位的出生率,形成鲜明对比,催生出人口激增的态势。

1954年,古稀之年的马寅初,回到家乡浙江做了一番细致的考察。

放眼田野与村庄,马寅初发现农村小孩的数量惊人,这让经验丰富的他感到忧虑。

归途之后,他完成了一篇《浙江温州区视察报告》,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人口出生率过高的担忧。

彼时,浙江各地的人口增长率犹如脱缰野马,年均增幅高达22‰乃至30‰。

通过亲身体验,他认识到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国家当时的经济条件并不匹配。

在他看来,国家还在起步阶段,财力有限,如果不加以控制人口,未来将不堪重负。

即便是在经济前景一片光明的时候,他依然敏锐察觉到了人口无节制增长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1957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最高国务会议上,马寅初发表了题为《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重要讲话。

他用平实但有力的语言,剖析了中国人口增长的现状,指出人口激增正成为不容忽视的紧迫问题:“只需审视中国人口的发展轨迹,便能深刻体会到人口问题的严峻性。”

马寅初的话语掷地有声,直击要害,唤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

当马寅初完成发言,会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等也点头表示赞许。

整合了数次会议的发言,经一番提炼与润色,马寅初于7月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

文章中,他斩钉截铁地指出:“人口控制若迟疑不决,将来面临的难题只会更加错综复杂,难以应对。”

《新人口论》一经刊发,反响热烈,读者们的来信如雪片飞至,尤其是一众年轻人。

他们认为马寅初的观点,切中了国家长远发展的脉搏,于是积极响应,承诺要晚婚晚育。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之所以被称为“新”,在于它颠覆了当时主流观念中“无需担忧人口问题”的论调。

马寅初敏锐地指出,即使在社会主义框架下,人口的过快增长也会带来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他主张政府应当干涉生育,实施人口控制,但这种干涉应是温和、渐进且尊重人权的方式。

首先,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普及避孕知识,提高公众对节育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推广安全可靠的避孕方法,而非依赖人工流产。

马寅初强调,计划生育的实施应以宣传教育为主,倡导自愿节育。

确保这一过程人性化,避免强制措施。

尽管马寅初并非首位倡导计划生育的专家,但他提出的观点却非常的实用、系统。

以前的学者只局限于家庭层面,而马寅初则首次将政府纳入人口控制的讨论中。

他主张国家应当在人口管理上扮演积极角色,这是一大突破。

同时,马寅初也关注到了高生育率对女性的不利影响,表现出对女性的深切关怀。

这一点在当时尤为难得。

更为重要的是,马寅初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开展人口普查等。

他以辩证的视角看待人口的双重性质,主张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来间接增加有效劳动力,同时控制人口规模。

马寅初的理论植根于国情,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

其前瞻性和务实性,使得他的“新人口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对后来的政策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遭到攻击诬蔑

然而1957年下半年,一场政治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国家,其势头之猛,让马寅初也未能幸免。

起初,一些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匿名发表,警告人们不要被右派利用人口问题进行政治图谋。

但很快,这些声音变得尖锐起来,开始公开点名批评马寅初以及他的《新人口论》,言辞激烈。

情况愈发严峻,窃据高位的康生等人,利用他们的权力,或在幕后操纵,或在前台煽动,将马寅初定性为“右派”。

关键时刻,是周总理和陈云这两位国家领导人挺身而出,为他辩护。

周总理坚定地表示:马寅初是一位爱国者,作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影响力远播国内外,绝不能被错误地定性为“右派”。

陈云同样认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所提出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

在周总理、陈云等人的帮助下,马寅初这才逃过了一劫。

但是,当年的形势十分的复杂严峻。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掀起了一场针对马寅初及其理论的舆论风暴。

他们对《新人口论》进行了恶意的曲解、诋毁与攻击。

1960年初,马寅初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然而即便遭受如此打击,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对《新人口论》的正确性未曾有过丝毫动摇。

除了他的一些言论和观点外,马寅初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生活,也是遭人诟病最多的一点。

家庭生活遭人诟病

马寅初出生在清朝末年,因此他青年时期的生活,也难免有封建烙印。

1882年,马寅初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户商贾人家。

五个兄弟中,马寅初是最聪明、最机灵的,父亲便期望他能接手家业,掌管家族生意。

在家乡念私塾时,马寅初的心思根本不在四书五经上,城里的新式学堂才是他梦寐以求的。

面对父亲的安排,他内心抵触,时常消极怠学,父子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一次激烈争执后,马寅初一时冲动投了黄泽江,索幸被路人救了出来。

正当此时,父亲的一位上海老友张江声来访,得知了事情的原委,赞赏马寅初的骨气,劝说其父放手让孩子追求学问。

最终,张江声将马寅初带到了上海接受新式教育,这一决定也彻底改写了马寅初的命运。

1901年,在上海教会学校育美书馆读书的马寅初回家乡度假,便得知父母为他安排了一桩婚事。

虽然是封建包办婚姻,但这一次,马寅初没有像求学那样以死抗争。

他顺从父母之命,与家乡一位名叫张团妹的姑娘完婚。

张团妹虽然未曾受过教育,但她对公婆恭敬有加,对丈夫的兄弟姐妹亦是关怀备至。

她贤良淑德,马寅初亦真心相待,两人相处得很是和谐。

一年后,马寅初考入了天津北洋大学的大门。

这所高等学府以传授前沿科技知识、培育工程精英著称,竞争激烈,淘汰率高。

得益于扎实的中学基础,马寅初在北洋大学依然保持了优异的成绩。

1907年,他以荣誉毕业生的身份从北洋大学毕业,并获得了赴美深造的机会,前往耶鲁大学深造。

在耶鲁,他选择了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

四年后,马寅初获得了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并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

1914年,32岁的他成功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及哲学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马寅初婉拒了恩师的挽留,毅然回国,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

1916年,他接过了蔡元培校长的橄榄枝,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经济学教授。

尽管在海外独居十年,接受了近二十年的西方教育熏陶,马寅初也没有选择与包办婚姻的妻子离婚。

但与此同时,他也没有摆脱旧中国一夫多妻制的封建传统。

1917年,马寅初又迎娶了嵊县的王仲贞,一位比他年轻22岁的女子。

随后的日子里,马寅初将王仲贞和张团妹,都接到了北平生活。

马寅初对待两位妻子皆是温情满满,张团妹与王仲贞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的和谐融洽。

然而,王仲贞在与马寅初结婚时,年龄仅有十三岁。

若是在封建社会,士绅纳妾或与未成年女子成婚,或许被视为常态。

然而在民国时代,尤其是在倡导平等与进步的社会氛围下,这样的婚姻自然容易引起非议。

张团妹与马寅初孕育了四个子女,其中一子早逝,留下了三个女儿。

王仲贞也为马寅初生了四个孩子,两女两男。

马寅初一家十口人,共有七个子女环绕膝下。

因此有人批评马寅初,认为他倡导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自己却未能以身作则。

然而,也有另一派声音指出,马寅初的子女是在计划生育政策提出之前出生的,不应以后来的标准来评判。

敢言人之所不敢言

马寅初在旧中国生活了七十年,在追求自由与解放的道路上,他始终敢言人之所不敢言。

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时代。

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

官员趁机中饱私囊,而国家税收大多落入帝国主义之手。

这一切都让马寅初心如刀割,同时也激发了他挽救国家的决心。

1929年,马寅初被任命为南京政府的财政委员长。

在这个时期,“四大家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他们利用权势,横征暴敛,试图在议会中通过维护自己利益的法律。

然而,马寅初却敢挺身而出,与这些权贵据理力争。

抗日战火燃遍中华大地,马寅初携家眷西迁至重庆,到重庆大学任教。

国难当头,无数有识之士慷慨解囊,挺身而出。

然而也有一群无良之徒,不仅袖手旁观,还趁乱牟利。

面对这种情况,马寅初义愤填膺。

他四处演讲,猛烈抨击那些没有良知的财阀,揭露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堕落。

1940年初,站在重庆的一百多位国民党将领面前,马寅初仍然言辞犀利。

他指出,在这场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底层人民付出劳力,中产阶级贡献财力。

唯独那些“上等人”,既不捐资也不出力,反而趁机敛财。

更甚者,一些所谓的“上上等人”,他们利用手中特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进行外汇投机。

甚至将财富转移至海外,准备一旦国家沦陷便逃之夭夭。

马寅初直指这些“上上等人”就是宋子文、孔祥熙之流,呼吁不仅要向他们征税,更要追究其责任,予以严惩!

马寅初的发言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军官们面面相觑,主持者更是瞠目结舌。

谁也未曾料到,这位海归博士的言辞如此尖锐,竟敢直指高层权贵。

与权势斗争,意味着随时可能陷入险境。

但马寅初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誓要为人民、为国家、为正义发声。

1960年1月,当《新人口论》遭受误解和攻击后,马寅初不得不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职位。

尽管如此,他也从未动摇过对自己理论的信念,始终坚持真理,从未退缩。

在那个政治风云变幻的年代,马寅初虽然被迫离开了公共舞台,但他的内心依旧宽广和平静。

他在家中享受着宁静的生活,同时,也不断有朋友前来探望,给予他关心和支持。

那年冬天,受周总理的委托,陈云副总理亲自来到马寅初家中,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会谈结束后,陈云就对马寅初的子女说:“你们的父亲不会沉沦。因为他不盲从权威,不拘泥书本,只追求事实和真理。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参考文献

吴跃农《邵力子、马寅初与新中国计划生育》

梁中堂《马寅初事件始末》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14 阅读:4157
评论列表
  • 2024-08-06 22:20

    这些专家们经常教人。多吃青菜少吃肉,然后自己把肉都吃完了。

  • TOYOTA 21
    2024-07-27 15:13

    打倒马演初

  • 2024-08-10 10:52

    所以有“伪君子”这个词语了

  • 你猜 16
    2024-08-06 19:42

    无耻之徒

  • 2024-09-13 07:52

    他死了没?

  • 2024-09-23 15:26

    无耻之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