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面镜子。
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鉴古知今。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
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美国进入四年大萧条时期。
而当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十大现象,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1、失业率飙升。当年美国企业、工厂大量倒闭,普通人失去了工作。
在1933年,美国失业率达到了约25%,这意味着每四个劳动力中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
失业人群包括各行各业,可以说是无一幸免。
从制造业的工厂工人,到服务业的店员、银行职员等。
2、银行倒闭潮。银行倒闭,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
但当年美国经济形势恶化,导致大量企业和个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银行资产质量严重下降。
恐慌情绪在储户中蔓延。
他们纷纷涌向银行提取存款,造成银行的挤兑现象。
许多银行因为无法承受而倒闭。
在1929~1933年间,美国有超过9000家银行破产。
银行的“倒闭潮”不仅使储户的存款化为乌有,还破坏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导致信贷紧缩,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复苏。
3、股票市场崩溃。众所周知,股票就像“赌博”,是一种“投机”。
它的输赢只在一瞬之间。
上世纪20年代,美国股市出现了“过度投机”的情况。
股价被高估。
而实体经济的增长无法支撑过高的股价。
1929年10月24日,股市开始暴跌,美国人称这天为“黑色星期四”。
股票价格一落千丈,投资者损失惨重。
许多人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积蓄,还背负了巨额债务。
这次股市崩溃是经济大萧条的导火索。
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企业融资变得困难,经济活动陷入低迷。
4、工业生产大幅下降。由于市场需求萎缩,企业订单减少,工厂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
汽车、钢铁等主要工业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
以汽车行业为例。
在经济繁荣时期,福特等汽车公司的产量高得吓人。但在大萧条时期,汽车销售量急剧下降,工人渐渐无活可干。
当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近50%,大量的工厂设备被闲置。
工人开始失业。
连带着汽车的上下游产业也受到了牵连。
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就是以美国大萧条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查理在工厂工作的经历,展现了当时工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
5、农产品价格暴跌。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最终引发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减少。
再加上美国国内的农产品产量过剩,供大于求的局面再次加剧。
农民们面临着极低的农产品价格。
许多农民无法收回生产成本,导致农场破产。
甚至一度出现,将生产过剩的牛奶倒掉。
这就不得不说,当时的一个奇怪现象:
虽然当年农产品价格暴跌,但依旧有很多失业的美国底层百姓吃不饱饭。
农产品生产过剩,却还有人饿肚子。
很讽刺。
6、消费市场萎缩,不敢消费。失业率上升,普通人都没钱了,消费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下降了。
人们对未来感到愈发迷茫。
普通人只敢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对非必需品的消费大幅减少。
如家具、电器等的销售几乎停滞。
零售商们面临着库存积压的问题,许多商店因为无法维持经营而关门。
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从追求品质和享受,转变为更“注重价格”和“实用性”。
7、企业破产频发。经济环境恶化,企业面临着销售下降、资金紧张、债务压力等多重问题。
无法承受这些压力的企业只能选择破产。
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难以幸免。
一些曾经辉煌的企业也因为无法适应经济大萧条的环境而倒闭。
企业破产不仅导致了大量工人失业,还使得与之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受到冲击,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8、住房市场低迷。人们的经济状况不佳,无力购买住房。
同时,银行收紧信贷,使得购房贷款变得困难。
房地产市场交易冷清,房价下跌。
许多建筑公司停工,大量建筑工人失业。
住房空置率上升,新建住房数量大幅减少,房地产行业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
9、社会救济压力增大,人口出现大幅下降。失业人口一多,社会救济的压力就会变大。
许多人不得不排队领取救济食品和生活用品。
当年美国政府的救济物资和资金都很短缺,难以满足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福利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恶劣的生存环境,也导致了美国人口数量的下降。
鲍里斯·鲍里索夫在《美国饥荒》中指出,“在此期间,美国人口罕见地下降了700万人”,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6%左右。
10、减少社交,选择回农村生活的人变多。经济的萎靡,导致人们不愿意出门。
更多的人喜欢用纸牌,或低价电影等娱乐方式来消磨时光。
除此之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趋势减缓,大城市人口下降,出现反向迁移。
城里的失业人口开始回农村生活。
他们试图在农村寻找新的生存机会。
结语。
《旧唐书·魏徵传》中写道: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从历史中窥探未来,在经验中寻找答案。
以史为鉴。
我相信未来,世界才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