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在俄遭遇的问题
自2024年10月起,俄罗斯对过境本国的中欧班列采取了一系列严格措施。俄罗斯政府发布命令对所有从中国出发、经过俄罗斯运输的货物进行“全面检查”。名义上是查扣涉及军事用途的物品,但检查范围极广,包括大型机械设备、精密仪器、衣服、鞋子、电子产品等。大量集装箱被严格检查,导致中欧班列上的货物交付严重滞后,众多依赖中欧班列的中国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像隆基绿能支付了380万美元的违约金,华为、大疆等企业也有商品滞留。
俄罗斯此举的原因
- 经济因素:俄罗斯在西方国家制裁和经济封锁下,财政压力巨大,每年军费支出高昂。通过增加罚款和滞港费用可增加收入,以填补财政缺口。
- 地缘政治因素:俄罗斯试图通过控制中欧班列运输维护自己在欧亚大陆运输网络中的关键角色。中吉乌铁路的开通对其在中欧班列中的“垄断”地位形成挑战,它想借此确保自身在中欧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 国际关系因素:俄乌战争爆发后,各方不断施压,俄罗斯可能试图通过此举逼中国在俄乌问题上更明确地站在其一方,或提醒中国重视两国“背靠背”的战略合作关系,不要与美国走得太近。
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 短期影响:从短期来看,俄罗斯的做法给中俄经贸合作带来了一定冲击。大量货物滞留、企业损失严重,使中欧班列这一重要贸易通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受挫,可能会让部分企业对与俄罗斯的合作产生担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氛围。
- 长期影响:但从中长期看,中俄关系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广泛的合作领域,不会因这一事件而发生根本改变。双方在能源、航天、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仍在持续推进,且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需求。不过,这一事件也为双方敲响了警钟,促使双方在未来的合作中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和利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