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抓娃娃》登陆大银幕,搅热了暑期档,点映首日票房大盘久违的迈过3亿大关,7月14日全天票房拿到3.45亿的好成绩,作为行业终端的影院,解渴了。
但是繁华背后也有落寞,因为《抓娃娃》不讲武德。
电影宣发的过程“定档”是重要落子。于自身而言,可以根据定档围绕上映时间启动宣发策略,同时告知观众上映日期,引发期待、准备预售时提前购票。
于行业而言,现在全年上映电影多达六七百部,每个档期都很挤,电影背后的片方可以根据档期情况排兵布阵、决定电影去留,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重量级的电影间接掌握了档期前后电影的生杀大权。
所以,依照定档时间上映,本该成为电影行业不成文的行规,大家都守规矩,为自己赢得市场、也给其他影片活路,共襄盛举、百花齐放。这方面好莱坞其实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八大片商出品的大片,甚至会提前两三年宣布档期。
但《抓娃娃》又一次不讲武德。关注这部电影的人都很清楚,《抓娃娃》原定7月18日上映,结果7月初提档7月16日上映。西虹市影业和开心麻花联袂出品,沈腾和马丽主演的招牌喜剧,决定了《抓娃娃》只要上映就会出现“谁与争锋”的场面,咱就说,你早晚都是当老大,为什么一再着急?
接下来的剧情有目共睹,《抓娃娃》宣布提档后,自感不妙的《野孩子》乱了阵脚,也宣布提档,后面觉得生存空间太小,干脆撤档算了。
而落寞和溃败的不止《野孩子》,因为《抓娃娃》提档后又提前几天点映。
首先落寞的是《默杀》,本来这部电影有超过30%的排片占比,票房可以继续冲刺,但《抓娃娃》提前来了,《默杀》票房增速放缓,受影响比较大。
更惨的是《传说》,这部成龙、张艺兴主演的大制作投资不菲,拥有大量特效镜头和AI技术,虽然受口碑和宣发影响,只有百分之十几的排片,但本来还有一线生机,可《抓娃娃》一来,排片占比直接被挤压至4.5%,目前预测总票房已经低于1亿,片方面临巨亏。
其实《传说》的片方原本是做了详细考量的,自知前有《默杀》后有《抓娃娃》,《抓娃娃》
提档两天,也跟着提档两天,但没想到《抓娃娃》还有后手,又提前四天上映,至此,只留给《传说》三天的机会,被打个措手不及,神仙难救。
还有一部溃败的是《落凡尘》,这部豆瓣7.8的国产动画品质非常好,从剧情到制作都非常优秀,理应被市场更好对待,但截至发稿排片占比仅剩3.4%,最终票房很难超过4000万,片方同样面临巨亏。
平心而论,点映可以理解,作为电影正式上映前的部分放映,发行方将场次留给业内专业观众、观影团和忠实影迷,配合宣传、发酵口碑,这种行为无可厚非。但点映应该有个限度,《抓娃娃》不是点映,而是打着点映的名义正式上映,要不然怎么可能点映首日就有29.7%的排片?
而且,《抓娃娃》这种不讲武德的操作并非首例,大有兴起之势。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去年暑期档的《八角笼中》。
本来《八角笼中》定档7月6日上映,但是从6月16日提前20天就开始点映,当时这种做法就引来博纳总裁于冬不满,他在某电影见面会上就说“你们不应该叫上映,应该叫点映,一直点到一千万票房之后再叫上映,这招啊都是跟猫眼学的。”而猫眼恰恰是《八角笼中》的发行方,同时也是这次《抓娃娃》的发行方。
最后还是想呼吁一下,票房有高有低、拍电影有赚有赔,观众用购票决定电影去留,优胜劣汰推动行业发展,这没毛病。但每一部电影都是创作者的心血、都是背后投资方真金白银的投入,守规矩真的很重要,按承诺时间上映,给其他电影留出活路,才能让行业良性发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成就了一部电影,却崩坏了暑期档,是不是有点太自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