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下的名臣良将|文治、封禅与盛世气象

史海撷侃侃过去 2024-05-24 09:34:39

由于平台规则所限,只有当您与我有很多互动,才会被认定成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加个“关注”,这样就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谢谢!

文|

编辑|

自古以来,衡量一名帝王是否称职,甚至伟大,无非看他在文治武功方面的成就。

玄宗不是开国皇帝,单纯论起武功,恐怕难以与太宗、高宗相比。那么超越先人的做法,就只剩文治了。

开元十一年(723年),玄宗成立丽正书院,令宰相张说兼任院长,延聘当时著名的学者名士,像秘书监徐坚、太常博士贺知章、监察御史赵科曦都在其中。

特别是贺知章,在后世名声极大,除了号称“饮中八仙”,一手草书酣畅淋漓,还写有《回乡偶书》这样的千古名篇。

这些饱学之士聚拢在一起,有的修书立著,有的担任顾问,为玄宗治国理政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

为了让他们能安心工作,玄宗给予他们优厚的保障待遇。中书舍人陆坚认为这种做法对国家没什么用处,只是白白浪费钱粮,准备上疏奏请玄宗辞退他们。

张说告诉他:“自古帝王在和平时期,大都修筑宫室、追逐声色,现在圣上礼遇学士、修撰典籍,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陆先生怎么如此不明事理呢!”

玄宗听人谈及此事,对张说愈发看重!

开元十二年(724年)三月,太史监南宫说奉命赴各地观测日晷精度和北极星。

南宫说历时五个月,先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浚仪(河南开封)、郎州(湖南常德)、蔚州(河北蔚县)、交州(今越南境内)等地设置观测点,分别树起八尺长的日晷,安排专人于夏至午时同时展开测量。

八月,南宫说乘船前往海中,南望老人星,发现在老人星下面的璀璨星群中,有许多不知名的星星。

关于天文星宿过于专业,我们不多赘述,只需知道南宫说能开展如此大规模的异地同步测量,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秩序极为安定。

不久之后,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水运浑天仪研发在僧人一行、兵曹参军梁令瓒的努力下取得成功。

浑天仪由一个直径四尺多的铜球铸成,上面刻有各种星宿,用水力拨动齿轮转动,用以模拟日月星辰的运转。同时,又竖立起两个木人,通过机械传动装置,让它们每过一刻钟击鼓,每过一个时辰敲钟。

这部具有自动报时功能的天文仪器,比起西方的自鸣钟早了六百多年。

同年六月,玄宗考虑到天下已经大同,颁诏停止推行了三年的户口检括工作。允许流亡人口就地加入当地户籍,由州县分给闲田荒地开垦耕植,并根据情况收取少量租赋。

任命宇文融为御史中丞,让他以劝农使的身份巡行各地,与州县官吏研究商定具体问题,各地凡涉及农耕、赋税之类事务,不分大小一律先报宇文融,再报中书省,各司也按宇文融的指令展开工作。

因山东旱情严重,玄宗让朝中优秀官员分赴山东各州出任刺史,安抚灾民。通过各级遴选推荐,确定了黄门侍郎王丘、中书侍郎崔沔、礼部侍郎韩休等五人。

崔沔是张说副手,原在地方任职,受张说引荐做了中书侍郎。按规矩,中书省下发通知均由宰相做主,侍郎署名即可。但崔沔很有些担当,经常发表意见,且时常与张说相左。张说不便多说,借机把他调离。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唐内部已经没什么事能引起玄宗兴趣,精力旺盛的他开始把关注点转移到了海外,动了经营四方的念头。而发动战争,最紧要的就是钱!

宇文融此人在历史上有些争议,用现代眼光来衡量,他是个具有强大执行力、精准计划力,且颇具经济头脑的官员。自他担任劝农使以来,朝廷赋税增加了数百万缗,由此得到玄宗宠幸。

但群臣对此多持批评态度,认为他施政过于苛细,烦扰百姓。玄宗让百官在尚书省讨论,公卿以下官员畏惧宇文融权势,不敢有所异议。

户部侍郎杨玚公开反对,没多久就被外调为华州刺史。玄宗让宇文融接替杨玚,成了统管全国户籍财经的一把手。让他与州县商议,成立劝农社,务使各地贫富互助、耕耘有时。

开元十三年(725年)二月,玄宗亲自挑选大理卿源光裕、尚书左丞杨承令、兵部侍郎寇泚等十一名大臣,到外地担任刺史。并让宰相、亲王及各部门主官在城外为他们饯行,赏赐御膳、太常府奏乐、内坊歌伎演出,一系列仪式搞的极为隆重,玄宗还亲自写了十韵诗勉励他们。

这样的规模排场,让大多数到外地任职的官员都很感动,但也有少数人例外。

比如杨承令,他就对这次安排很有看法。到了汾州刺史任上一直意气消沉,还时常自言自言的絮叨:“我外调到这里是有其他原因的。”言下之意无非埋怨玄宗对他有看法,玄宗听后大为恼怒,觉得他简直不知好歹,有负朝廷厚望,把他贬为睦州别驾。

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封建帝王,玄宗梦寐以求的大事有两件:一是统一海内,万邦朝贡;二是泰山封禅,彪炳千秋。

第一件已经达成,大唐疆域之大,举世无双。现在只剩封禅了。

乾封二年(666年)正月,玄宗的祖父李治曾携武则天前往泰山,组织了有唐以来第一次封禅大典,距今已有五十余年。

封禅,是盛世的象征。现在的大唐,比五十年前更加强盛,具备了封禅资格!

宰相张说了解玄宗想法,力劝玄宗封禅。

开元十二年(724年)十一月,张说携百官多次上表,奏请封禅。获得玄宗允准,诏令于明年十一月十日在泰山组织祭祀。

张说首次提出封禅主张时,宰相源乾曜因嫌麻烦,对此持反对态度,由此与张说产生了矛盾。

张说参照乾封年间做法,很快草拟出了全套的封禅仪式,呈交玄宗申阅。

他担心封禅期间后突厥借机进犯,叫来兵部郎中裴光庭商量对策。

裴光庭的父亲,是高宗年间身兼文韬武略的超级牛人,裴行俭。

他有家族遗传,又受乃父教诲,见识自然也高人一等。略作思考后从容说道:“封禅,是宣告成功的大典。如今就要到中岳祭天,却还畏惧戎狄侵扰,恐怕不是昭示盛德的做法!”

张说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裴光庭侃侃而谈:“四夷之中,突厥最强。他们曾多次向大唐请求通婚,皇上一直没有表态。现在只需派名使者,征召突厥重臣参与封禅,他们一定欣然同意。突厥一到,其他戎狄酋长也会前来。我们就可以偃旗息鼓,高枕无忧了!

张说由衷叹服:“你说的对,我的见识赶不上你。”

玄宗采纳了张说意见,委派中书省袁振,以外交官身份赴突厥宣旨。

毗伽可汗与阙特勒、暾欲谷等突厥权贵环坐帐中,接见了袁振。

毗伽有些不满的说:“吐蕃是犬戎种族,奚与契丹原本都是我突厥奴隶,他们都能娶到大唐公主。而我前后求婚多次,至今没有回音!我也知道出嫁的公主并不是天子所生,我不在乎这个!娶不到公主,实在让我很没面子。”

袁振满口承诺为他在玄宗面前争取,毗伽同意让大臣阿史德颉利发随袁振入朝,以护卫身份参与封禅大典。

在张说及朝臣不懈努力下,各项准备如期完成。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十一日,玄宗按计划从东都向泰山进发。

文武百官、皇亲贵戚、四夷酋长跟随同行。每次途中休息,数十里内人员、牲畜遍布原野,驮载着各类物品的车辆在官道上逶迤前行,绵延数百里之外。

十一月初六,玄宗抵达泰山脚下。将随从官员留在谷口,带着宰相及主管祭祀人员登临山顶。山下担任护卫的唐军,环绕百余里。

玄宗问礼部侍郎贺知章:“前代用于祭祀的牒文,为什么不公诸于世?”

贺知章答:“或许前代有什么事情暗中请托神鬼,不便公开吧!”

玄宗说:“我为苍生祈福。”随即取出牒文,宣示群臣。

十一月初十,玄宗在山顶祭祀昊天上帝;群臣在山下设坛,祭祀五帝百神。十一日,在社首山祭祀后土娘娘。十二日,玄宗接受百官朝觐,大赦天下,册封泰山神为天齐王。至此,准备了一年的封禅大典圆满结束!

玄宗在山顶远远望见山下放牧着数万匹战马,按颜色分成若干种群,如同五彩云霞般绚烂,内心大感喜悦。

马匹,在古时相当于现代的坦克,是国力强盛的象征!

唐朝建国之初,一共才有三千匹马。在太仆卿张万岁的精心管理下,从贞观至高宗麟德年间,一度猛增至七十万匹。

武后主政,由于对外战争不断,马匹消耗过半。玄宗继位,还有马二十四万匹。玄宗让王毛仲担任太仆卿,经过十多年时间繁殖,马匹又恢复到四十三万匹。

王毛仲是高句丽人,原为玄宗做临淄王时的家奴,因参与平定韦后、太平公主而获封官职,深受玄宗宠爱。

这次玄宗东巡,他带数万匹马跟随。玄宗嘉奖他养马有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享受宰相待遇。

十一月十四日,玄宗从泰山返回东都。途经宋州,设宴款待随行众臣。酒浓之际,玄宗着力称赞了怀州刺史王丘、魏州刺史崔沔、济州刺史裴耀卿三人,称他们在这次东巡保障中,没有借机铺张浪费、盘剥百姓,是难得的优秀官员。

宰相张说率领百官起立祝贺,山呼万岁之声久久不绝!

至于那个陪了一路的突厥使者阿史德颉利发,玄宗厚赏了他,打发他回去,仍没同意毗伽可汗的通婚请求。

返回东都,王毛仲女儿出嫁。玄宗因他是自己家奴,亲切问他有什么需要,王毛仲叩首回答:“臣万事已备,只欠一人,臣面子不够,请不上。”

玄宗诧异的问:“张说、源乾曜等辈还敢不来?”

王毛仲答:“不是他们。”

玄宗想了想,恍然大悟:“我知道有一人你肯定叫不来。是宋璟吧!”

王毛仲点头称是。玄宗笑着说:“这不难,朕明天亲自为你请他。”

第二天上朝,玄宗对众臣说:“朕的家奴王毛仲今天有婚事,卿等务必到他家中庆贺。”

日中时分,众位大臣都已前来,因没有见到宋璟,竟没人敢举筷用餐。等了很久,宋璟才来。但见他先举杯面向皇宫方位拜谢,而后浅饮一口,以自己腹痛为由打道回府。宋璟刚直由此可见!

这一年,天下丰收。东都一斗米仅需十五文,青州、齐州仅值三文。

开元十四年(726年)五月,据户部统计,全国人口共计707万户、4142万人,较武周时期增长了近428万。

盛世气象初显!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4

史海撷侃侃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