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河南的气温经历了断崖式的降温,雨雪交加,狂风施虐。资本市场上河南本土的企业,蜜雪集团赴港上市成为了最火热的新闻。这给河南,这片热土带来了新聚焦,为什么只有河南才能走出来这样的企业?

一、中原大地的历史与困境河南,这片承载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土地,曾是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摇篮,孕育了“河图洛书”的智慧,也见证了“逐鹿中原”的烽火。然而,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困境交织,今天的河南背负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标签,在现代化进程中步履艰难。
作为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人均资源占有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内卷、创业土壤贫瘠、产业转型压力等问题,如同一道道枷锁,拷问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河南人用“没有退路”的生存哲学,书写了从宇通客车到蜜雪冰城的传奇。
他们像黄河一样,泥沙俱下却奔流不息,在绝境中开辟生机。
二、教育内卷:千万学子的“独木桥”河南的教育困境,是中国人口大省资源分配问题的缩影。
每年超过百万的高考生,争夺有限的“双一流”大学名额,录取率长期垫底。
一位河南家长曾自嘲:“在河南,考上985的难度堪比中彩票。”这种内卷的背后,是无数家庭倾尽所有、寒窗苦读的无奈。
但河南人从未放弃对教育的信仰。
即便竞争残酷,河南学子依然以“拼命三郎”的姿态在高考中突围。他们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
这种坚韧,正如河南企业宇通客车的崛起——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修配厂,到全球客车销量冠军,靠的正是对技术创新的执着。早在1999年,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尚在萌芽阶段时,宇通便推出了首款纯电动客车,成为行业的“破局者”。

河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创业沃土。这里缺乏沿海地区的资本活跃度,也鲜有政策红利的倾斜。但正是这种“贫瘠”,逼出了河南企业家的生存智慧。
蜜雪冰城的故事便是典型。张红超、张红甫兄弟从商丘农村走出,用一辆三轮车和一间20平米的“寒流刨冰”小店起家,将6元一杯的柠檬水卖到全球3.2万家门店。他们不依赖资本炒作,而是深耕供应链,将成本控制做到极致:自建生产基地、采购茶叶超9000吨带动5万茶农增收,甚至将门店开到印尼、越南。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与河南人务实、草根的生存哲学一脉相承。
另一面,宇通客车的全球化征途同样充满艰辛。面对高铁冲击导致的公路客运萎缩,宇通没有固守国内市场,而是转向海外高端市场。其新能源客车以220万元的均价远销欧美,用“技术溢价”打破了中国制造“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

这种从“活下去”到“走出去”的蜕变,正是河南企业家在夹缝中求生的缩影。
四、历史的映射:河南与中国的“韧性基因”河南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历史的镜像。
这片土地经历过无数次天灾人祸——黄河泛滥、战乱频仍、饥荒肆虐,但每一次灾难后,河南人都以惊人的生命力重建家园。这种韧性,早已刻入基因。
今天的河南企业,同样传承了这种精神。
蜜雪冰城在2024年营收增速放缓时,果断将66%的上市募资投入供应链扩张,以海南自贸港为跳板开拓海外市场;宇通客车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的环境下,主动联合法院和高校,对上千家侵权企业发起维权,捍卫“中国智造”的尊严。
这些行动的背后,是“没有退路”的清醒认知——要么创新,要么消亡。
五、结语:没有退路,便是最大的出路河南人的故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童话,而是一部充满血性与挣扎的奋斗史。他们用教育突围、用产业破局、用韧性对抗命运,在贫瘠的土壤中开出了最顽强的花。
从宇通客车驶向巴黎奥运会的荣耀,到蜜雪冰城敲响港交所的钟声,
河南企业向世界证明:生存的困境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涅槃的起点。
正如黄河奔流,泥沙沉淀后终将汇入大海,
河南人的“没有退路”,恰恰成就了这片土地最磅礴的生命力。
这不仅是河南的故事,更是中国的寓言。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