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保境安民 钱弘俶)
钱弘俶最近心情很好,非常好。
连年的战乱,乱世中能有这样的心情,那真是很不容易了。
眼下,吴越的权臣收拾的七七八八了,作为割据政权的皇帝,能做到如钱弘俶这种魁柄独持的,那已经很少见了。
吴越的社会在发展,经济很繁荣,不说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吧,但相较于其它割据政权,那肯定是一骑绝尘的稳定。
对外,吴越的政治形势也非常不错,以前后梁,后唐,后晋占据中原的时候,吴越还免不了要事大,要对这些中原政权委曲求全,低眉顺眼,要朝贡,要送礼,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中原政权是后汉,后汉的状况是糟糕且混乱,国力很一般,后汉为了笼络人心,反而要对吴越极尽拉拢,对钱弘俶更是大封特赏。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吴越国,在政治上,在军事上,都有极高的独立性,甚至有时候后汉的使者来吴越,都出现了吴越使者对后汉使者目使颐令,执礼颇倔的情况——割据政权瞧不起中原政权,也算是一道奇观了。
国力能如此强大,和钱弘俶能执行善政,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钱弘俶是一个十分重视生产的君王,上台之后能免的徭役全免,能减的赋税全减,收成好的时候,全民减负,这也不征了,那也不收了,收成不好的时候,遇上什么干旱年月,粮食减产,农民吃不上饭,钱弘俶就立刻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这些举措,非常的重要。
历史上,流民一直是不稳定的因素,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政权的稳定性。
(自然灾害 衍生流民)
这古代的农民啊,会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天灾,人祸,战乱,瘟疫等等,导致当年的收成不足,那收成不足,农民自己吃不饱,哪有富余交给朝廷?
交不起,那就成了拖欠赋税,尤其是在五代十国的背景下,战争是一年接着一年,农民被持续的战争影响,单一年份的拖欠赋税就会变成多年的积欠税赋,一年加一年,一年再加一年,这玩意就和高利贷一样,到最后没有办法,只能逼得农民卖房子卖地,到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被迫离家,成为流民。
而且,这古代的农业发展中,人力的作用有,但是有限,大部分依靠自然条件,如果天气好,老天爷赏饭吃,那还好说,可要是突然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虫灾,旱灾等等,那颗粒无收都是很正常的。
颗粒无收,就代表着会有很多农民饿死。
那些没有道德,没有社会责任感的统治者不怕农民饿死,只怕农民造反,农民都饿死了,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来说搞不好还是好事,都饿死了,挖个坑做个义冢,全都埋了算了,因为死人最省心的。
可是,这一类统治者,他们往往忽视了这么做的严重后果,农作物绝收了,农民陷入饥荒,接下来无非就是两种选择,要么卖房卖地,要么成为流民,那么成为流民之后还有两种选择,要么客死他乡,要么被迫起义。
死掉的农民成为了严重的人口流失,人口流失了,那人口基数就会随之下降,人口基数下降,不仅往后的税越收越少,甚至还会收不上来,你雇佣民夫也雇不到了,你征兵也征不到了,因为老百姓要么死了,要么跑了,没人了,你到哪儿去弄?所以,这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儿。
而起义的流民就更不用说了,这等于是朝廷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反对朝廷的力量。
钱弘俶的各种政策,减小了农民的生存风险,降低了农民的生活压力,减弱了他们脱离土地,成为流民,组成势力的可能性,这种轻徭薄赋与灾荒救济相结合的手段,那完全可以说明,钱弘俶有明君风范。
(偏安一隅 吴越王宫)
如果没有意外,在钱弘俶的领导之下,吴越国只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吴越钱氏甚至有从割据走向统一的可能,因为,钱弘俶几乎具有一个明君所拥有的绝大部分品质,但是很可惜,虽然吴越国富裕,安定,可是毕竟疆域太小,兵力不足,如果中原一直为后汉所据,钱弘俶或许还有机会,可偏偏,钱弘俶生在了星辰与烈日同辉的残酷时代,当柴荣的铁骑踏碎江淮月色,当赵匡胤的玄甲军撕开中原晨雾,历史的天平早已倒向铁血浇筑的秩序。
可惜,可叹,这位水乡孕育的仁君终究成了宿命的囚徒,不久之后,五代中最后一个政权,后周,就要来了。
后周的建立者,是郭威,这个我们也许不太熟悉,但是后周的二代皇帝我们一定都很熟悉,那就是柴荣。
周世宗柴荣,一生致力于天下一统,登基当年就开始打仗,从高平之战到晋阳之战,从后周攻后蜀之战,再到淮南之战,是一仗打的比一仗猛,一仗打的比一仗狠,尤其是柴荣对南唐的攻势,南唐根本招架不住,割地求和,江北十四州全给人家后周了。
南唐是吴越的老邻居了,两个政权之间摩擦不断,扪心自问,吴越的军事实力,那都未必能和南唐五五开,现在南唐轻而易举的都被柴荣给收拾了,自己面对柴荣,又有几分胜算呢?
而且,南唐和吴越,从地理形势上,其实是唇齿相依的,以前南唐的江北正好能把吴越和后周隔开,但现在不同了,现在江北已入后周之手,两国之间在陆路上一点阻碍都没有了,那在这种情况下,吴越就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和中原政权之间的关系了。
而且,吴越钱氏本来就有极强的事大思想,他们不事大后汉,那是因为后汉弱小且短暂,柴荣的后周就不一样了,野蛮强横,实力不俗,吴越不能对抗,也不想对抗,所以这个时候吴越的态度就是侍奉大国的同时,尽可能的保全自身。
(志在天下 柴荣)
柴荣攻打南唐的时候,钱弘俶就在柴荣的授意下同时出兵,袭扰南唐的常州和宣州,在军事上牵制南唐,后来柴荣病逝,陈桥兵变,赵匡胤代后周建立了北宋,在情况上也是大致相同。
赵匡胤当时的精力,主要在后蜀,南汉,北汉,南唐这几个政权的身上,对于相对来说处于服从侍奉状态的荆南和吴越,就没有立刻动用武力的必要,而是主要采取拉拢安抚的政策,时不时的派几个使者过去,顺手再大封特赏一波,两方的关系基本就是如此。
但是,其中态度,已经不一样了。
虽然钱弘俶在吴越势力范围内仍然拥有最大的行政权力,但是在细微之中,我们就可以窥见钱弘俶当时的心理状态——
以前后汉的使者来,包括后周的使者来,钱弘俶摆下宴席接待,他怎么坐呢?他是面南而坐,面南,这是帝王的仪态,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北宋的使者来,钱弘俶不面南了,而是采用宾主之礼,东西对坐。
不止礼仪上的变化,在军事上,吴越也从独立自主变成了配合北宋行动。
北宋攻打南唐的时候,南唐皇帝李煜认为吴越国和南唐是邻居政权,那就应该要辅车相依,共为唇齿,所以李煜还专门给钱弘俶写了信,说北宋打我,咱们得互相帮助才对,南唐存在,南唐还能帮你挡挡北宋,南唐要灭亡了,你吴越不也是早晚的事儿么?
我们来看李煜当年的陈书内容:
“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赏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您看,李煜的话,说的其实没毛病,挺有道理,李煜认为自己把话儿都说到这份上了,钱弘俶还不放下成见和自己合作,共同对抗北宋么?
钱弘俶对李煜的想法表示理解,然后转手就把信函交给了北宋。
我理解你,但我恐怕不能帮助你。
李煜不知道,虽然同样是国君,但他们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南唐为什么叫做南唐?
(南唐后主 李煜)
因为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他说他自己是唐朝皇室后裔,很多史料也记载,有说他是唐宪宗的后代,有说他是唐玄宗的后代,不管这些说法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从李昪建立南唐开始,南唐李氏就一直认为自己是实际意义上已经灭亡的大唐帝国的延续,这个政权的身份认同,法理意义,决定了它不可能归顺北宋,因为北宋对于南唐来说等于是逆政权。
但是,吴越国就不一样了,吴越国的开国之君钱镠在家训和遗训里说的明明白白:
要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
钱镠告诉他的后人,要认清自己的德行和能力,要看明白形势,如果遇到真正的天命之主,应该迅速依附归顺。
这句话,钱氏的子孙一直记在心里,所以,在吴越国的统治者看来,什么是最重要的?
不是王位,不是权力,不是财富,而是百姓。
圣人有云:顺天者存。
圣人又云: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
也许,在钱弘俶的心里,赵匡胤算不上自己眼中完美的天命之主,但历史进程到这一刻,为了让自己世代生息繁衍的土地不再被战火侵蚀,为了给这烟雨楼台,三秋桂子,寻一处不沾烽烟的归宿,他已经,别无选择。
一个君王的尊严,该是宁死不屈的傲骨,还是万民安眠的低头?
星空无言,遥远的历史黑夜中,没有人回答他。
参考资料:
《南唐书·卷三》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十六》
熊春芳.李煜与钱弘俶.寻根,2023
吴越春秋——钱王祠.杭州(周刊),2017
谷卿.宋韵先声:吴越国文化形态的考察视角.艺术学研究,2024